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桃花扇

桃花扇

  • 字数: 25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 作者: [清]孔尚任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927172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桃花扇》与《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这是一部依托于明末真实历史编写的一部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描写乱世中妓子李香君和文人侯方域的爱情,展现大明王朝在覆灭之际的社会现实。译文由青年作家蒋见深根据《桃花扇》戏曲原文创作,用唯美雅致且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传达戏曲语言的优美,用当代人的笔墨传递历史的厚重。
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杂剧《大忽雷》等。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为“南洪北孔”。蒋见深,文献专业出身,热爱历史,也热爱文学。下笔写就千人面,故事评说随人遣,一个名字,一片丹心,一个故事,一人一生。愿写一生,写完一生。
目录
传歌
听稗
访翠
眠香
闹榭
投辕
辞院
拒婚
和战
守楼
骂筳
逢舟
题画
会狱
誓师
逃难
沉江
入道
摘要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 伴着一声断喝,一柄剑直朝她刺来。 夜半时分,她猛然惊醒,回头四顾,一片寂静无声。 一丝火光点燃了突如其来的孤独,她掌着灯推开月下的门,走进庭中空明的如水幻境里。她一步踏碎了幻境,一步搅乱了水波,不知是谁遗落的诗笺被风吹到她的裙摆前。 她素手垂下,拾起那页诗,轻声念道:“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 她将诗笺揉成一团,低头时恍惚在清潭中看到了一个倒影,那倒影高挽飞髻,发间钗花衔凤,只辨不清具体眉目。 她美目圆睁,诘问道:“是何人?是何人?!” 那倒影随着夜风颤动,伴着烛光摇曳闪躲。风声渐息时,潭中影散去,刹那间,就连一片月潭也因乌云蔽月霎时干涸。 是你,是你,竹林萧萧仿若声声应答。 “啊,是我。”这应答声是风月情长,是莺燕欢场,是离合,是悲欢,是苦辣,是辛酸。她举头看这栖霞山的夜,她知道秦淮往事已与如今的白云庵了无相关。 风起云动,乍然从云中透出的月光令她目眩,她又问道:“我又是谁?” 风拉长了声音,婉转干回,欲言又止。 她听不见回答,明月清醒,她却迷茫。她想起见过的另一轮月亮,那是数年前一轮醉了的月亮,被胭脂灌醉跌进了秦淮河的月亮。 皎皎明月常年宿在秦淮,且毫不吝惜地泼洒着银辉,照出一片如云似雪梨花开的盛景。一座座临水红楼盖在秦淮两岸,家家灯影倒映在河中,叫人以为伸手便能从河中捞起一盏灯。 明月隐去,天已破晓,小楼上黄鹂鸟恰恰娇啼,正是梅钱落罢柳线才黄的时节,红花初绽好不烂漫,一院春色软软浓浓。 春色掩映小楼,一个妇人从小楼中掀帘走出,她白净的脸上还有几分铅华未卸,举手投足仍有半点风韵。 妇人姓李,表字贞丽,也曾位列烟花妙部、水月名班,也是旧院中、长桥上一朵娇艳艳的花儿,如今徐娘半老,便养了一个温柔的孩儿在这妆楼之中。 今日春光明媚,一片景色煞是好看,她瞧上一会儿,便吩咐丫鬟道:“卷帘扫地,待会儿客人便到了。” 丫鬟应了一句“晓得”,匆匆忙忙去了。 李贞丽所待之客是她的旧日相好。那位相好姓杨,名文骢,表字龙友,他原来是位县令,如今正罢职闲居。李贞丽日日盼着他来,只因自己的孩儿已到了梳栊的年纪,杨龙友识得些风流名士,且答应了要替这孩儿招客梳栊。 她等了不过半盏茶的工夫,便听见有人高声问:“贞娘可在?” 李贞丽迎过去,来人正是杨龙友,她迎客说道:“今日春光正好,请老爷到小楼中焚香煮茶、赏鉴诗篇,权当消遣。” 说罢,两人同登小楼,小楼上重重花影妆点青帘,香栏间点缀着笼中鸟、盆中鱼,一派悠然富贵。杨龙友不禁称妙,过会儿问道:“怎不见令爱?” “还在梳理晓妆,尚在卧房中。”李贞丽答道。 “请她出来吧。”他话音一落,李贞丽便长长唤一句:“孩儿出来,杨老爷来了。” 在等待间隙,杨龙友背手细看房间四壁,壁上满题诗篇,全是些名公题写赠予李贞丽孩儿的,笔墨挥洒间文采飞扬。他正细细吟哦,就听见一声娇媚入骨的招呼一 “老爷万福。” 他回身瞧,明艳艳春光里托出一个红粉佳人。俏佳人香梦方醒,一脸懒怠芙蓉色,檀唇点红,胭脂涂腻,青丝挽成抛家髻,处处点缀珍珠黄金缕。 她仿若一朵初绽娇花,惹得人无限垂怜。 杨龙友越看越是喜爱,夸赞道:“几日不见,这丫头倒是愈发标致了,这些诗篇所赞不差呀。” P15-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