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

  • 字数: 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冯友兰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6705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学书 “幸福人生的真相”“哲学与人生”“个人修养与人生品质”……本书对幸福、境界、命运、生死、人生意义、处世方法、精神修养等进行了详细精到的论述,是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境界、精神修养方面的哲思精华,一本真正的人生哲学书,可以从根本上抚慰人们的不安与迷茫。★一本轻松易读的哲学书 本书打破哲学深奥难懂的固有思维,选篇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是一本轻松闲适的哲思小书,可以让读者在毫无阅读压力的情况下,从历史、文化和人情世故中,寻找到幸福人生和生活的意义,给满地鸡毛的生活点亮一盏明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冯友兰人文哲思录》2021年全新修订版,主要对幸福、境界、命运、生死、人生意义、处世方法、精神修养、儒家哲学等进行了详细精到的论述,教导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理解幸福,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怎么提高个人修养。通过本书,指引年轻人深入思索生活、人生、自我修养等问题,在历史、文化与人情世故中提高人生境界、找寻幸福。
目录
第一章 幸福人生的真相
何为幸福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术
知命
关于真善美
幸偶
论命运
人生成功之因素
第二章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论信仰
论悲观
调情理
欲与好
性善与性恶
才命
死生
第三章 个人修养与人生品质
青年的修养问题
存诚敬
励勤俭
论风流
处事的方法
论知行
再论知行
道德及修养之方
精神修养的方法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之社会伦理
儒家哲学之精神
孔子:第一位教师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
与印度泰戈尔谈话
附录
我的父亲冯友兰/宗璞
摘要
     何为幸福 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此所谓逍遥游也。庄子之书。首标此旨,托言大鹏小鸟,“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岛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象《逍遥游注》)。凡物如此,人类亦然。庄子云: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箧》)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应帝王》) 此《□箧》篇所说,亦与《道德经》八十章同。盖此为道家所认为之黄金时代也。 庄子继云: 及至圣人,蹩□为仁,踺□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如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奥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胠箧》) 此所谓人类之堕落也。圣人以其聪明才力,改造天然境界,而不知人类之苦,已与人为之物而俱来矣。 人为之目的不外两种:一模仿天然;二改造天然。若为模仿天然,则既有天然,何须模仿?《列子·说符》篇云: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树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此即云恃自然而不恃人为也。若为改造天然,则适足以致痛苦。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