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铁汉将军传

王铁汉将军传

  • 字数: 4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陈醒哲
  • 出版日期: 201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053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他是张学良的爱将,东北军有名将领,多次为少帅自由向蒋介石父子进言;他是蒋介石的学生,毕业于陆军大学特二期将军班;他参加过直奉二战,随东北军入关,转战南北,拒抗北伐军;他见证了郭松龄兵败被杀,杨宇霆、常荫槐命丧老虎厅;“九一八”之夜,他下令打响抗战第一抢,指挥北大营突围战……
    陈醒哲编著的《王铁汉将军传――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爱国将领》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采访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记录混乱的年代以及王铁汉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其中以前三章27节的篇幅,重点记录了王铁汉将军青少年时代的理想追求和在抗日主战场的战斗经历。
内容简介
《王铁汉将军传――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爱国将领》由陈醒哲编著。
    王铁汉将军是辽宁盘锦人,青年时弃学从军,寻求强国报国的道路;1931年“九―八事变”发生时,他坚决抵制“不许抵抗”的命令,率部打响抗战第一枪;在其后的抗日主战场上,他出生入死,屡建战功。
    王铁汉将军曾任国民党军第49军军长、沈阳防守区司令官、国民政府辽宁省主席,中将军衔,并非身居高位、名声显赫。但是,他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壮举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他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贡献值得研究和总结。
    《王铁汉将军传――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爱国将领》是―本以王铁汉将军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作品,再现了王铁汉将军的人生经历、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变迁的过程,以及他对历史的贡献。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关东学子(1911年―1919年)
  第1节  后才屯村的王氏家族
  第2节  熟读四书的敏慧少年
  第3节  赢得一片喝彩声
  第4节  在锦县第二高小插班
  第5节  参加奉天学潮与罢课
  第6节  在北大预科班求学
  第7节  弃学之后的痛苦抉择
第二章  戎马生涯(1922年―1930年)
  第1节  考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第2节  聆听少帅的教诲
  第3节  由“兵”到兵的蜕变
  第4节  直奉二战中的一段经历
  第5节  南征北战亦文亦武
  第6节  1925年灾难深重的一页
  第7节  逐鹿中原与全线撤退
  第8节  东北易旗帜之后
第三章  抗日烽火(1931年―1945年)
  第1节  打响抗战第一枪
  第2节  驻防关内
  第3节  悲壮的长城抗战
第4节  从冀东防御到西北“围剿”
  第5节  西安事变前后
  第6节  淞沪会战之英勇阻击
  第7节  反攻香黄山
  第8节  功亏一篑的修水之役
  第9节  第一次长沙会战立功
第10节  上高会战打出最精彩之战
  第11节  浙赣风雨游击战
  第12节  抗战胜利与无锡受降
第四章  峥嵘岁月(1946年―1995年)
  第1节  从和谈到战争
  第2节  参加苏中战役
  第3节  兵败杨家杖子
  第4节  尽职省主席
  第5节  辽沈战役进行时
  第6节  诀别家乡的惆怅
  第7节  浩荡乾坤入客愁
  第8节  持守一生的忠诚
  第9节  一轮明月寄乡思
附录一:王铁汉将军年表
附录二:历史考证
后记
本书参考资料
本书原始采访
摘要
    四
         一天,身在黑山县小北三家子家中休假的石世安收到了王铁汉的一封信。信中的大意是:爷爷去世后,家里欠下债务,父亲一病不起,现在家中无力再支付他读北京大学的费用,妻女也需要照顾。现在,他不想再让家里供养,想尽自己的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假期之后,他准备从北大预科辍学,替父亲掌管家中事务,帮助家庭渡过难关,以后家境改善了再去读书。他希望石世安帮助全权处理学校方面的事情。
         看过这封信,石世安心里异常难过。他有过王铁汉类似的经历,懂得王铁汉心中的痛苦。特别是与王铁汉共同度过的这段北大校园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兄弟情义,他实在不愿意与王铁汉分开。他知道王铁汉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的人,更不愿意看到王铁汉从此从他向往的理想追求中消失,成为一个蛰伏在家乡黑土上目光呆滞,持家糊口的农夫。
         石世安立即给王铁汉回了一封信,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读北京大学也没关系,希望他能报考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自己愿意和他一同报考。石世安在信中说,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首次面向社会招收高中学生,不收学费。一旦录取,一切费用都由校方负责。除此之外,还另有津贴,他可以补贴家用。石世安还在信尾特别强调,这是他们从军报国的一个好机会,一定不要放弃。看到石世安的回信,王铁汉为之感动。他知道这位仁兄是甘愿为他两肋插刀的,值得终生信赖的朋友,得此一知己足矣。石世安在信中提到报考奉天讲武堂,使王铁汉眼前为之一亮。
         他想起了在火车上看到的那则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招生的消息,当时他并没在意。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王铁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早已经渗透到他周身的每一个细胞。所以,从童年人张家私塾到高中人北京大学,10几年求学之路上呕心沥血的高歌猛进,就是源于这种动力的巨大推动。如今,因为家庭变故,被迫放弃北京大学预科的学业,并非他所愿,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已使他在前行的路上跌入低谷。他好像一个在擂台上被人击倒的对手,筋疲力尽地躺在地上,已经没有气力和勇气再爬起来参加搏斗了。
         石世安的这封来信,对王铁汉来说好像是一针强心剂,令他精神振奋,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
         王铁汉少年时代的理想并非要从军,自幼虽然喜欢练拳习武,热爱中国国术,那只是研习一种健身防身、强壮筋骨的功夫。他渴慕桃花源般和谐安逸的社会市井,厌恶穷兵黩武的社会乱象,甚至特别地认为当时中国所有的灾难,都是因为有“兵”。现在,生活无情地把他推到“兵”的边缘,要他推翻10几年建立起来的固有观念,重新进行反思,这是一次洗心革面的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王铁汉辗转反侧,几夜未眠。他需要认真地想一想。
         要说石世安还真是王铁汉的知己和铁杆朋友,他深知王铁汉的脾气禀性。若是王铁汉没有认可的事情,是任凭五头牛累死也拉不动的。要想让王铁汉接受自己的建议,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必须让他认识到从军的要义,让他自己想通。
         为此,石世安尽其所能,找到一些军事著作和《杨家将》、《岳飞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书籍,给王铁汉寄去。并在信上写了这样一段激昂深刻、鼓舞人心,甚至令王铁汉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话:朝治,人日,“兵者,拨乱之神”。如今,中国如藩镇割据,千疮百孔,贫弱无脊;只有军人能够拯救中国,统一中国;尔等非愚民草芥,应抱有匡济时艰之志,献身族邦之心。尔等抱定的不是为了好战黩武而从军,而是为了不战治乱而从军。你还记得我们预测第一次直奉战争那个晚上吗?你还记得奉军兵败如山倒的凄惨结局吗?为了东北重振雄风,为了中国走向和平强大,为了中国不再有战争,从军报国是特殊的光荣,也是我们新青年不可拒绝的责任。我相信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定能够见到你!
         王铁汉被石世安的报国情怀和远大抱负所感动,他知道石世安要选择从军报国比自己还困难,因为石世安是独生子,当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更需要继续读书,然后成为律师、法官或者官员,在家中尽孝,尽责。为了帮助自己能摆脱困境,有所成就,他甘愿抛弃这一切与自己一同前往讲武堂,为了不战而从军,这种世间真情知己实在难寻。
         石世安的真诚和鼓动,终于见到了效果,王铁汉不再固执己见,他求读百家之书,寻找打开心锁的钥匙。其中,清初社会启蒙思想家唐甄在《潜书?全学》篇,给他带来很大的震撼。唐甄说:“学者善独身,居平世,仁义足矣,而非全学也……君子之为学也,不可以不知兵……不知兵,则仁义无用,而国因以亡矣……兵者,国之大事,君子之急务也。”
         王铁汉对自己少年时代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就仁、义、兵,这三个方面而论,仁与义是历来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提倡的,但兵则为儒者所不齿。儒家奉行和平主义,孟子耻言齐桓晋文之事。荀子谈兵,受后儒讥评。可是,唐甄却说:“兵者,国之大事”,关系人民生死,民族存亡,国家兴衰。不用正义统帅必成“凶器”。
         王铁汉联想到民国以来,的确是帮派林立,人心不古,社会越来越复杂,拥兵自重,拥兵为王的军阀比比皆是,单靠拒兵的态度显然有些迂腐了。当时,“兵者,拨乱之神”的说法已经被许多新青年踊跃接收,以暴制暴,几成共识。由此而言,为了不战治乱而从军乃是有志青年追求的崇高理想,是奉献国家、戡乱治乱、安国定邦的一剂灵丹妙药。
         王铁汉十几年建立起来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观念,遇到了唐甄“不知兵,则仁义无用,而国因以亡矣”的理论与石世安从军报国思想的严峻挑战。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从王阳明治世学说中生发出来的豪情大义,也在同时强烈地撞击着王铁汉的心扉。王铁汉幼年时建立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一次被唐甄与石世安所唤醒了,从军报国像一面新的大旗在他的脑海中迎风招展。他在后来给石世安的信中表示:唐甄使他明白了“兵者,国家大事”的深刻含义,蕴珊兄从军报国的志向帮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定位,他愿与蕴珊兄同赴省城讲武堂应试,争取同上题名金榜。
         这是王铁汉生命中一次凤凰涅?般的转变。事实证明,石世安的这个从军报国的提议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他在王铁汉陷入人生最困惑的时刻,倾其心智,鼎力相帮,把好友从挣扎的漩涡里拉出来,立誓与之同赴疆场,报效国家。这种同生死,共患难的歃血情怀,这种超凡脱俗的侠义豪气,是多么令人珍惜,多么令人敬仰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铁汉从此将林则徐《赴戍登程13占示家人》里这两句激昂铿锵的诗句视为座右铭。他周身的热血被“匡济时艰”的激情点燃,他的性灵被“献身族邦”的大爱濡染……从此以后,在他的人生坐标中确定了一个新的定位,从军报国!
         P57-6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