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亲密而独立 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亲密而独立 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 字数: 1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冰千里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494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滋养着,同时也受伤着。但不论怎样一段亲密关系,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礼物,为我们带来觉察、自省、顿悟和成长。我们只有找到“关系中的自己”,才能获得真实的亲密。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针对亲密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进行展开,层层深入,清晰地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激发读者内在的情感体验,找到努力和改善的方向、思路。一切由心生,关系只是投影,我们需要不断看见内心那个未知的自己。 冰千里经典语录: 1.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2.亲子关系中你告诉孩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如何面对困境的,这些都会被孩子觉察,并内化为自己的原初信念。 3.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让人活得很不爽。自我接纳的过程,就是从一只傻猴子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也叫个人成长。 4.大多数婚姻都慢慢变成了亲情,没了浪漫与激情,两个人过着平淡的日子。这并不代表婚姻的失败,反而是另一种在一起。 5.很多人童年成长得并不幸福,在被控制、被忽视、被贬低的环境下长大,成为父母后,希望给孩子一个有爱、宽松、自由的环境,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他们不想控制孩子,最后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失控了。 6.用人格和态度去影响孩子,远胜于纠结一言一行的教育。如果希望孩子向上、对生活有热情,那么请你先活出自己生活的热情。 7.你要做的是60分的妈妈,不是20分的妈妈,也不是120分的妈妈。 8.有效沟通是看到了对方这个人,而不是你心中的他,也看到了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应该的自己。 9.但凡觉察到了婚姻中的乏味和厌倦,说明你对爱还有期待,有渴望,同时也代表你正在努力改善中。 10.最该好好爱护的是你自己,是那个被隐藏的内在小孩,而不是关系里的他人,那个孩子被满足得越多,你的亲密关系就会越好。"
内容简介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自我成长的旅途。
亲密关系不仅包含爱恋,更涵盖你与伴侣、孩子、父母,以及自己的相处。
你很爱对方,却害怕步入婚姻;
你想做一个好妈妈,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失控了;
你讨厌伴侣,却又离不开;
你觉得受够了,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受够了;
……
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都是未活出自己时的困惑,很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不重视,对边界感不清晰。
亲密和独立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的边界就是找到关系中那个被你尘封的自己,力所能及地做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伴侣、孩子、父母。
在看见自己的那一刻,你会惊奇地发现,不少问题不再是问题,很多办法生发出来,你开始真正享受亲密而独立。
作者简介
" 冰千里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一位孤独的心灵探索者。研究亲密关系与内在小孩。著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个人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
目录
PART 1
通过伴侣,理解自己
开篇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
你们根本就不愿沟通,而不是缺乏沟通
面对情绪失控的亲人,安慰只会适得其反
让你感到乏味的不是影子婚姻,而是爱情
反复确认对方爱不爱你,是恐惧被抛弃
别因为内疚,去“爱”一个人
出轨满足的是价值,婚姻满足的是安全
你的“浓烈之爱”是讨好与控制
允许关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好的婚姻,都有共同体验地带
PART 2
通过孩子,看见自己
开篇 父母理解自己,就是对孩子优选的理解
亲子关系中你告诉孩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如何面对困境的,这些都会被孩子觉察,并内化为自己的原初信念。
所谓孩子,不过是暂住在家里的房客
功能性养育会带来同胞恶性竞争
告别生命中未完成的缺失,才不会有缺失
孩子玩游戏,是减压还是成瘾
孩子的情绪跟具体事件无关
让孩子做孩子,而不是做你的父母
问题少年,可能是被隔绝的天使
好爸爸,是有能力跟女儿亲密的
好妈妈只需60分,不是20分,更不是120分
父母越有趣,孩子越轻松自律
活出自己,你的育儿会省事很多
PART 3
通过成长,接纳自己
开篇 自我接纳第一步:放下评判
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让人活得很不爽。自我接纳的过程,就是从一只傻猴子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 也叫个人成长。
“都怪我不好”:自责是一种能力
“核心价值被摧毁”与“核心痛点被暴露”
适当麻烦别人,是一种协作
你对别人越好,别人为何越敬而远之
你认为自己无趣,可我觉得你很有趣
中年叛逆,只为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脑中乍现邪恶念头,可能提示你关系失控
你不必一直取悦对方
为什么你害怕自己优秀
如何才能放下对自己的不满意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接近做得到
当我写好遗嘱,突然活明白了
摘要
     开篇真正的亲密, 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 昨夜重温了电影《千与千寻》。 我们不是欠宫崎骏一张电影票,而是亏欠自己一份感动。 千寻丢了名字,忘了往事,只是往前走再往前走,去找寻活下去的位置。 我蜷缩在影院中央,心随着千寻踉跄的脚步起起落落。当得知父母可能再也回不来时,她双手抱住膝盖,眼神空洞而绝望。此时白龙递过来几块饭团,说:“这个是我用魔法做的,可以让你精神百倍哦。” 小姑娘抬起头睁大眼睛,拿起饭团一口一口咬了下去,眼泪也跟着滑落,继而决堤般涌出,千寻终于可以放声痛哭了。 彼时的恐惧与绝望似乎有了去处,那一刻,千寻知道:原来是可以用哭泣和泪水表达悲伤的。 让千寻找回自我的,恰恰是白龙的亲密,准确点儿说是:白龙给了千寻在亲密中“做自己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短片: 一个3岁男孩生逢乱世,亲眼看到父母死在身边却一点表情都没有,旁边的人大声呼喊,他也像没听见一样。 过了段时间,这个孩子被送到精神病医院,依旧表情呆滞、身体僵硬。 直到有一天,邻床一个小姐姐的痛哭声把他惊醒,那女孩抱着毛毛熊止不住地流眼泪。 男孩突然抬头问旁边的护士:“阿姨,她怎么了,在做什么?”护士摸着他的头、抱着他,轻声说:“哦,可怜的孩子,她在哭泣,她很伤心。” 突然,这个男孩哇地哭出声来,有种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顿时响彻整个病房。 如同千寻一样,在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的痛苦有了去处。他们寻回了丢掉的情绪,捡回了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呐喊和哭泣。在那一刻,他们活了! 不幸的人,优选的幸运就是能遇见这样一个环境,能够让自己独处,继而释放原始的恐惧与悲伤。 也是这种力量,让千寻再次走进那个世界,历尽艰辛磨难,重新回到爸妈身边。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成长的关键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有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个人能安心享受独处时,内心深处一定根植着某种形象,这种形象是稳定的、可靠的、连续的。 这种形象是早年发展出来的。 比如婴儿饿了,会用哭喊来表达需要,妈妈敏锐捕捉到后开始喂他。需求被满足,婴儿不哭了。 但有时妈妈忙,必须处理完一些事情才可以喂养婴儿,比如挂掉电话、放下围裙、离开卫生间之类,那么婴儿的需求和需求被满足之间就有了一个等待的过程。 婴儿必须延迟满足,必须在发出“饿的信号”到“被喂养”之间发展一种能力,来抵御这种饥饿。这个过程就叫作独处。 独处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这不能提前预防,否则就会形成挫折。焦虑的妈妈会提前预防,在婴儿不饿时硬把乳头塞给他,哄他入睡,防止自己被打扰。长此以往,这个婴儿就发展不出独处的能力。 一个3岁孩子玩游戏,妈妈在不远处忙着,孩子玩一会儿总要看妈妈在不在,或叫一声看她答应不答应,若妈妈还在或回应了,孩子就会转身继续玩。这也是独处能力产生的过程。 妈妈如果突然消失,对孩子来说就是创伤;妈妈不停地为孩子喂水擦汗,或时不时打扰,就叫“侵入式养育”。 足够好的妈妈,总会自然给孩子提供某个空间,让孩子安全做自己,不受外界任何打扰。这样,孩子的独处能力就能健康发展出来。 这种形象被内化后,不管将来是否真有这个人都无所谓了,因为孩子每次独处时都会“带着她”,直到终生。 因此,所有享受孤独的人,都是在心中“另一个人”陪伴下的独处。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