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星堆的故事——古蜀文明探秘之旅

三星堆的故事——古蜀文明探秘之旅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作者: 刘兴诗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790824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应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对三星堆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作者以第四纪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将三星堆文化置于古气候、古环境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古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变革的气候、环境大背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古蜀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时期、金沙时期的历史。为什么三星堆的太阳轮戴着枷锁?为什么金沙的太阳环绕飞翔的神鸟?古蜀人从山中迁移到平原走的哪条路?三星堆的金、铜、玉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为什么成都平原有如此多的古城遗址?金沙城又是如何毁灭的?本书对以上古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刘兴诗,男,1931年出生,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毕业,曾在北京大学、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地质系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中国第一代科幻小说作家。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在境内外出版近300本书。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很好荣誉奖、总统银质奖章;童话作品《偷梦的妖精》获第一届海峡两岸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还曾获第一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共获奖100余次。
目录
写在前面的外行话——代序/001

序幕/011
三星伴月的地方/012
一锄头挖出“金娃娃”/014

前奏——空间和时间大坐标/018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空间大坐标/023
研究古蜀文明史的时间大坐标/037

古蜀文明第一乐章——蚕丛梦幻曲/043
蚕丛是谁?/044
古蜀族的来历/046
蚕丛时代的生活/048
蚕丛与龙门山地震/057
蚕丛“纵目”猜想/063

古蜀文明第二乐章——柏灌畅想曲/071
飞鸟时代,“暗星”柏灌/072
艰巨的“气候移民史”/075
出山的路线/081
龙门山,一堵漏风墙/084
柏灌翻山的起点和终点/091
三星堆铜、金、玉来源大辩论/095
两条出山路线带来的南北差异/110
寻找青铜器工场/114

古蜀文明第三乐章——三星堆交响曲/118
鱼凫走上舞台/119
成都平原古城群之谜/123
戴枷锁的太阳/132
贴金的面具/144
梳辫子的三星堆男子汉/147
超短裙和文身/149
三千年前的火锅/151
我想飞/153
叮当响的铜铃/155
雕塑出来的“思想”/158
形象化的“大力气”/161
三星堆古动物园/164
神秘的象影/168
青铜神树猜想/172
海贝和铜贝/175
三星堆“古文字”之谜/177
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境界/180

古蜀文明第四乐章——杜宇悲怆曲/183
杜宇的来历/184
揭开望丛“禅让”的面纱/187

古蜀文明第五乐章——金沙奏鸣曲/190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预想/191
金沙遗址横空出世/193
开明“王朝”建城选址原则/195
金沙遗址的“水”和“土”/197
青羊宫北宋水磨之谜/199
金沙太阳轮/202
金沙遗址的“木”/210
金沙遗址的“生灵”/213
金沙遗址的“人”/216
金沙有一个“双子城”/220
金沙古城的最后篇章/222

尾声:China寻根/230
形形色色的“China”观/232
日本人口中的“支那”/235
China一词的由来和探讨/239
“丝国”赛里斯/241
China,Cina,Serice的音变/243
赛里斯之路/245
China=“丝国”=三星堆+金沙/247
摘要
     一锄头挖出“金娃娃” ——一锄头挖下去,挖出了什么东西? ——三星堆大放异彩的日子。 那个石破天惊的日子,是在1929年的春天。 那个福星高照的老农,是住在当地的燕道诚。 那一天,他带着儿子和孙子,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水沟边挖坑,准备安放一台水车。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一件大事就要发生了。 他的儿子燕青保猛的一锄头挖下去,只听见“砰”的一声,碰着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连忙扒开泥土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料竟是一个雪白的大石环,口径足足有一尺半。掀开它,下面露出一大堆不知名的玉器,虽然沾了许多泥浆,依旧散发出绿莹莹的亮光。燕道诚与儿子四目相望,心里都不由得浮起一个同样的念头:真是祖宗积德,老天睁眼,应了一句老话,一锄头挖出一个金娃娃了。 燕道诚毕竟老练成熟,转身探看四下无人,立刻将所有物件按照原样放好。盖上泥巴,再踩一脚,土里和心里都踏实了,才带领儿孙喜滋滋地转身回家。一家人好不容易挨到夜深人静,老少五口全部出动,把那堆天赐宝物搬回家。仔细一清点,竟有400多件。为了保守秘密,燕道诚就指挥大家把这些东西分散埋藏起来。整整挨过了4年,眼见没有风吹草动,这才带了一件玉琮去见本地驻军的长官,请求他撑腰保护。这位长官虽然是一个大老粗,也看出这是一个宝。赏了这个老农后,立刻就带玉琮到成都,请一个懂行的古董商人鉴定。 这个古董商人眼睛亮了。这是稀世珍宝呀!古董商人是猎犬,鼻子一嗅就觉察出这件玉琮背后大有文章。作为职业古董鉴定家,这方圆几百里内的古董出处,有什么他不知道。即使私家收藏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说来道理很简单,往昔留下的每件古董,全都定位在特定的时空坐标里。成都周围有多少远古文化聚落,历史从何时开始,有什么文化特征,文物各有什么特色,哪一个问题他不心中有数?外来的中原、巴楚、南中的文物毕竟不会太多,具有各自的特色,很容易和蜀地土产区别开。 眼下这件玉琮就不同了。这是祭神的礼器,成都周围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器物,它的背后必定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往下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嗅觉灵敏的古董商人蜂拥而来,加上当地的官员士绅,争先恐后地抢购燕道诚手里的出土宝物,取名叫作“广汉玉器”。这里一下子闹得沸沸扬扬。 1934年3月,成都的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维汉和林名均教授,也带领一支考古工作队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在一连武装士兵的保护下,开始了正式发掘。经过十天工夫,就在计划布置的探坑里,挖出了600多件形形色色的石器、玉器和陶器残片,并认为这是“从铜石并用时代到周代初期”的文物。“三星伴月”的地方终于一鸣惊人,对历史有了一个完美的交代。 从那一天起,直到现在,7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坚持不懈地进行发掘。在四川省博物馆考古学家王家祐等人的努力下,不断有新的文物出土,对这个遗址的情况更加清楚了。1958年和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的一支队伍,在冯汉骥的带领下,两次到三星堆发掘,进一步划分出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两个文化层。冯汉骥面对着发掘现场说:“这一带的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推断接近正确。 1980年的春天,这里的南兴镇二砖厂的工人,在三星堆坡地取土制砖,挖出了大量陶片和一些石器,受到有关部门注意,立刻报告省文管会。省文管会很快派出四川省博物馆馆长王有鹏率领的工作队开始正式发掘,找到了更多的东西。 1986年3月,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林向和四川省文物考古所陈德安两位专家的带领下,开始了规模更大的发掘,发现了9座房屋遗址,101个灰坑,10万多块陶片,500多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漆器。测定出最早年代距今4800年左右。 长期的发掘,终于得到了丰盛的回报。1986年7月18日上午8点多,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取土的时候,突然挖出一块十分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接着挖了7天7夜,到了7月25日凌晨2点30分,一根金光灿烂的黄金手杖出现在人们面前。紧接着,出土了包括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璋、玉戈、象牙等400多件造型各异的珍贵宝物。 数一数,这个坑里竟有13个青铜人头像,13根弯弯的象牙。这是古人专门的安排,还是无意的巧合?13在西洋不吉利,中国可不信这一套。这是储藏库,还是装满殉葬品的墓坑? 仔细看这些文物,都有焚烧过的痕迹。玉器被烧得泛白,铜器被烧得变形,还有许多被砸碎焚烧的骨渣,怎么会是储藏室和墓坑?如果不是,这是不是古人献礼祭神的祭祀坑?这个装满宝物的“宝库”,就是有名的三星堆一号祭祀坑。 不到一个月,在一号坑的东南面,相距只有20多米的地方,又挖出另一个更加精彩的二号祭祀坑。可惜的是这个坑在宋代已经被盗掘过了,谢天谢地当时挖得还不深,给我们留下了基本完整的窟藏。 一个朝下倒放的青铜兽面像,首先露出浮土。往下排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