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留德十年(精)

留德十年(精)

  • 字数: 1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02198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留德十年》为季羡林经典传记,真实再现了他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

《留德十年》里面不光有流落异国他乡的苦楚,面对学业前途的迷茫,也有对异域风情的细心描摹,对残酷战争的忠实记录,更有云烟过往之后对人生的自在与从容。

温总·理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以《留德十年》勉励广大青年学子,央·视《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深情阅读。

入选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著·名学校的学生推荐阅读书单,激励万千学子为自身理想奋力前行。

《留德十年》陪伴胡歌走出车祸阴影,是帮助每一位读者拨开人生迷雾,抚慰心灵伤痛的治·愈之书。

此次编选,依据权·威版本严格校订,精装双封设计,是个人收藏、馈赠亲友的绝·佳版本。

我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是想说明,就是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季羡林
内容简介
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为寻求人生出路出国留学,却因战争羁旅异域十年的人生经历。书中,有哥廷根斑斓的秋色,有莘莘学子的孜孜以求,有房东夫妇的正直善良,还有饥肠雷鸣、人命危旦的忧虑。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季羡林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阅尽世间沧桑,体味人情百态,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太多华丽的文字,没有过多的文学手法,只是把自己真实的故事和感情表现出来,静静地回忆逝去的梦,浅显明白,又引人入胜,用耄耋之年的智慧为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讲述人生应该如何抉择。
作者简介
  季羡林

山东聊城人。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清华园日记》及学术著作。
目录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1ll
二十一 我的老师们
二十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十三 我的女房东
二十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十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十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十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十八 盟国
二十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十一 别哥廷根
三十二 赴瑞士
三十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十四 同使馆的斗争
三十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十六 船上生活
三十七 西贡二月
三十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十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录
摘要
     一 留学热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绝不下于今天。留学牵动着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心。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有的同今天差不多,有的则接近不同。相同的原因我在这里不谈了。不同的原因,其根底是社会制度不同。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 当时要想出国,无非走两条路:一条是私费,一条是官费。前者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能办到。后者又有两种:一种是全国性质的官费,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类;一种是各省举办的。二者都要经过考试。这两种官费人数都特别少,只有一两个。在芸芸学子中,走这条路,比骆驼钻针眼还要困难。是否有走后门的?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般是比较公道的,录取的学员中颇多英俊之材。这种官费钱相当多,可以在国外过十分舒适的生活,往往令人羡煞。 我当然也患了留学热,而且其严重程度绝不下于别人。可惜我投胎找错了地方,我的家庭在乡下是贫农,在城里是公务员,连个小官都算不上。平常日子,勉强糊口。我于1934年大学毕业时,叔父正失业,家庭经济实际上已经破了产,其贫窘之状可想而知。私费留学,我想都没有想过,我这个癞蛤蟆压根儿不想吃天鹅肉,我还没有糊涂到那个程度。官费留学呢,当时只送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受到歧视。今天歧视社会科学,源远流长,我们社会科学者运交华盖,只好怨我们命苦了。 总而言之,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哭,无地自容。母校(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要我回母校当国文教员,好像绝处逢生。但是我学的是西洋文学,满脑袋歌德、莎士比亚,一旦换为屈原、杜甫,我换得过来吗?当时中学生颇有“架”教员的风气。所谓“架”,就是赶走。我自己“架”人的经验是有一点的,被“架”的经验却无论如何也不想沾边。我考虑再三,到了暑假离开清华园时,我才咬了咬牙:“你敢请我,我就敢去!”大有破釜沉舟之概了。 省立济南高中是当时全山东专享的一所高级中学。国文教员,待遇优渥,每月一百六十块大洋,是大学助教的一倍,折合今天人民币,至少可以等于三千二百元。这是颇有一些吸引力的。为什么这样一只“肥”饭碗竟无端落到我手中了呢?原因是有一点的。我虽然读西洋文学,但从小喜欢舞笔弄墨,发表了几篇散文,于是就被认为是作家,而在当时作家都是被认为能教国文的,于是我就成了国文教员。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心虚在所难免。我真是如履薄冰似的走上了讲台。 但是,宋校长真正聘我的原因,还不就这样简单。当时山东中学界抢夺饭碗的搏斗是异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换校长,一大批教员也就被撤换。一个校长身边都有一个行政班子,教务长、总务长、训育主任、会计等等,一应俱全,好像是一个内阁。在外围还有一个教员队伍。这些人都是与校长共进退的。这时山东中学教育界有两大派系:北大派与师大派,两者钩心斗角,争夺地盘。宋校长是北大派的头领,与当时的教育厅长何思源是菏泽六中和北京大学的同学,私交颇深。有人说,如果宋校长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与何在国外也是同学,则他的地位会更上一层楼,不止是校长,而是教育厅的科长了。 总之,宋校长率领着北大派浩荡大军,同师大派两军对垒。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军。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这个超然于两派之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兼高中第一级的毕业生。他就请我当了国文教员,授意我组织高中毕业同学会,以壮他的声势。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结果同学会没有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无能为力。宋校长对别人说:“羡林很安静!”宋校长不愧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生,深通国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他使用了“安静”二字,借用王国维的说法,一着此二字,则境界全出,胜似别人的干言万语。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痴,多少还懂点世故,聆听之下,心领神会;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饭碗,则摇摇欲飞矣。 因此,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