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西)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1155818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西班牙心理学家,浓缩50年临床经验与研究,成熟佳作】 ※【集合成人依恋访谈(AAI)、镜映思维、心智化等心理学理念,关系探索·创伤疗愈·依恋修复·情感关怀·重建自信】 我们如何被周围的人与环境影响,成为今天的自己?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结如何影响我们日后的关系模式? 那些未化解的创伤,未解开的心结,会悄悄跟随我们吗? 当我们为人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 本书一本探讨人与自我、朋友、孩子,乃至这个世界, 如何有正向的互动,并建立更好的关系的书。 通过检视我们的生命历程,你会有很多惊喜的体验。 你将有机会去重新面对内在未曾修复的隐形创伤与心结, 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过的需求、愿望、潜能,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经营家庭与社会关系, 从内在的整合,走向外在更广阔的未来。 人的一生是不断收集自我的过程, 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整顿身心, 与这世界拥有更多的互动, 活出自信、洒脱、丰富的人生。
内容简介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 我们早年受过的心理创伤有明显的侵犯,如身体虐待;也有隐形创伤,如在要求严苛的环境中长大、毫无预料地被羞辱、一部分性格或需求被接近禁止、情绪被忽视,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重复发生并累积起来,逐渐摧毁我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曾经压抑的创伤和没能释怀的过往,在相似的情境下会被唤醒,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时我们的行为或话语,很容易伤到我们最亲近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作者指出,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在探讨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同时,从深度的自我探索开始,修复内在的依恋模式,进而提高心智化的程度与认知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更好地经营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作者简介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他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大学教授,也是大学家庭研究所的成员。8年来,他一直在负责“第一联盟:改善早期联系”,这是一个专注于与弱势家庭以及幼儿园和学前学校建立联系的干预项目。他是《第一联盟:加强和修复早期联系》(Gedisa, 2008)一书的合著者。他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私人心理治疗。他是《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发表过关于早期关系创伤、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与家长团体的治疗工作,或在风险条件下养育子女的知识性和研究性文章。
目录
引言
第1部分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
第1章 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第2章 安全感画像
第3章 从外部到内部:内部关系模式的建立
第4章 适应期望:依恋风格
第2部分 早期心理创伤、依恋紊乱和重构策略
第5章 受到威胁的安全感的四个维度
第6章 依恋紊乱及其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第7章 创伤、防卫和传递:有心理创伤的父母的内心世界
第8章 想象中的互动、心智化的事物和不被承认的动态
第9章 不安全和创伤的恶性循环
第10章 早期创伤对成长的影响
第11章 恢复控制:依恋策略的重构
第12章 创伤传递的不连续性路径
第3部分 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以情感连接为中心的干预原则和技术
第13章 如何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
第14章 一个独特的临床环境
第15章 对父母进行治疗工作的安全环境
第16章 以联系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三种技术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摘要
     第1章 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婴儿仅仅出生是不够的,还要将他真正带入这个世界。 ——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 婴儿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一理解与古典精神分析对婴儿的定位不同。古典精神分析认为,婴儿是一种具有消极社会性的生物,像一种退化、孤立、自闭的物种,但近几十年进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我们证明,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Trevarthen,Aitken,2001)。基于人类进化发展的前提,以及相比其他生物人类幼崽更脆弱的实际情况,这一结论具有一定意义。与其他生物的幼崽相比,婴儿无法自己觅食、无法调节身体的状态和节律、不能自由走动,也无法规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的生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相对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状况还将持续多年。进化论将每个人都变成一场“赌博”,婴儿的生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或几个更强壮、更智慧,而且愿意保护他们的成年人,婴儿需要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陪伴、细心呵护。在这种情况下,进化论会优先选择那些从出生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关系倾向性的婴儿,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权。 我们可以认为,婴儿必不可少的“关系性”(Mitchell,1988)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婴儿以关系为导向;二是婴儿为关系而生;三是婴儿的成长是其重要关系的真实反应。 就以关系为导向而言,我们知道,大概在出生几周后,婴儿就能相当精准地辨别和记录社会性刺激,其准确性超过对个人性刺激的辨别和记录。母亲的样貌、声音和气味,都属于婴儿感受到的刺激,他们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并能很容易地追踪到这种刺激。他们的感知能力远远超出了人类能做出的刺激,他们能够以他们的方式或者使用他们的“语言规则”和成年人交流互动。例如,据观察,出生六周的孩子在和母亲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停顿的方式让母亲对自己做出语言回应(Crown,Feldstein,Jasnow,Beebe,Jaffe,2002)。这个例子说明,婴儿在能开口说话前已经形成自己的交流模式,他们可以通过停顿实现和成年人的交流。人类几乎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社会性动物的特征,我们能够观察到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从中学习、构建最基本的互动模式并加以适应。婴儿的关系导向还表现在他们努力接近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以及在这种接近被打破时他们的反应。鲍尔比发现,当要与照顾者分离时,婴儿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哭泣、试图与照顾者有身体接触、试图抓住照顾者),以求重新接近照顾者。如果这些“抗议”行为无果,他们最后不能成功地与照顾者恢复联系,他们可能会逐渐减小抗议的力度,并逐渐变得悲伤和“绝望”,这种表现与成年人难过时的表现非常相似。在“抗议”和“绝望”这两个阶段后,分离反应的第三个阶段包括儿童的“疏离”和将兴趣转移到其他不涉及社会亲密性的事物与活动上(véase Fraley,Shaver,2016)。与依恋对象建立连接是婴儿来到世界的最初目标,它能够帮助婴儿学会对社会刺激做出感知和反应,从而知道自身对社会刺激的偏好、了解这个关系世界中一些基本的知识。事实上,随着出生一年后渐渐经历更多,婴儿对其他人类的偏好会越来越有选择性,最终建立起对主要依恋人物的明确偏好,并且在面对陌生人时产生焦虑感。 P13-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