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节庆里的故乡
字数: 142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黄孝纪
出版日期: 2022-01-01
商品条码: 9787219112878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5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 【知名乡土文学作家】 作者黄孝纪是中国作协会员,知名乡土文学作家,是从乡村走出的乡土作家,近年以其出生地八公分村为写作样本,在国内形成持续影响力。 ● 【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获奖图书系列】 《节庆里的故乡》是黄孝纪“中国乡存丛书”重磅新作,丛书中《瓦檐下的旧器物》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一个村庄的食单》获得第九届冰心散文奖。 ● 【乡土文化的缩影】 知名乡土文学作家亲身经历,细数故乡的节庆习俗和乡村生活,深情再现故乡的艰辛与甜蜜,苦涩与欢愉,悲怆与希望。 ● 【封面选用获奖版画】 封面设计所用版画《声声醉》,获河南省版画展二等奖,是全国美展参展作品。 ●【4幅精美手绘彩色拉页】 知名艺术家历时半年,按照乡村四季变换手绘春、夏、秋、冬四幅拉页,四色彩印,立体化还原乡村节庆习俗场景,提升读者阅读沉浸感。 ● 【40种传统乡村节庆习俗】 书中对40种传统乡村节庆习俗进行了细腻而深情的描述,不仅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读者全面了解乡村节庆习俗的佳作。 ● 【中学语文备考参考】 作者黄孝纪的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多个省市中学生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及中学生报纸和杂志,在中学生群体中有广泛的影响力。 ● 【用纸考究,双色+四色彩印】 本书封面采用俄罗斯牛卡,辅文采用精品金色牛皮纸,正文采用高品质轻型纸,辅以纯质纸拉页,双色+四色彩色印刷,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乡存丛书”系列之四。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各族各地的乡人,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节日和民俗,是非常宝贵的农耕文化。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这些乡村文化正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正在逐渐消亡。本书以作者的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中国南方汉民族乡村的典型样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二十余年的时间为历史背景,以作者的亲历为观察视角,以春夏秋冬为序,围绕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伦理,真实再现一个传统农耕村庄的节日及民俗,保留一段乡土记忆。
作者简介
黄孝纪,知名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其中广西人民出版社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收录其《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等多部著作,并先后荣获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众多奖项,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
目录
第一辑 春
头初一
拜年
兜盘子
舞龙灯
耍狮子
看戏
闹元宵
祈雷
祈鸟
清明
第二辑 夏
四月八
端午
尝新
打铜锣
算八字
寄名
烧稿荐
请看饭
六月六
送茶
第三辑 秋
七夕
七月半
中秋节
认亲
走亲戚
重阳节
过生日
进朝门
开宗祠
第四辑 冬
冬至
帮工
进火
拜师
定亲
坐月子
腊八节
杀年猪
小年
挂红传杯
除夕
摘要
节庆里交织的苦涩与欢愉 ◎黄孝纪 在我看来,故乡的一年是从鞭炮声里结束,又在鞭炮声里开始的。从童年到中年,每当除夕子夜旧年与新年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骤然响起,响彻村庄,响彻夜空,响彻大地!这剧烈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绵延着家家户户,绵延着村村落落,是人间最热闹的时刻。这一刻,时光的年轮刚刚滚过了一个轮回,又分秒不停地向着下一个轮回滚去。 长久以来,在农耕的故乡,人们都是遵照古老的农历来计算日子,安排农事,顺应四时节庆。最典型的,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农历年,农历月,农历日,加上时辰,组成了天干地支中的生辰八字。在旧日的故乡人看来,无论过生日,还是过节过年,只有按农历,才是有意义的。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农耕的故乡依照农历,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生产生活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习俗,有的习俗有着相对固定的日期和仪式,进而成为节庆。在故乡,节庆与习俗是密不可分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等同的,故而这本书取名时也就依照故乡习惯,叫《节庆里的故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时光里,这些浸润到日常生活里的节庆,由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言传身教,传承因袭了下来,直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年四季,我们在节庆里生活,节庆也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 一年初始,当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响彻故乡的夜空,天地交泰,真正的春天来了!在故乡,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是头一个初一,无疑是最值得庆贺的。这一天俗称过年,是万家团圆,共享美味佳肴和幸福时光的好日子。为示慎重,这天早上,故乡人家在敬过祖先神灵后,必定会举行一个传杯的仪式,祝福所有的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吉祥如意!这一天,给家中长辈拜年,是故乡的风习。外出拜年,走亲访友,则是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 在为期半个月的春节里,耍狮子、舞龙灯、看戏,堪称旧日故乡最主流的大型年俗活动。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故乡有本村师傅教授的耍狮子的队伍,他们大多是热爱武术的年轻人,身体矫健。在故乡一带,耍狮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耍单狮子,人数较少,以表演武术为主;另一种是耍神狮子,不但人数众多,还配有全套响器,进朝门,拜祖厅,进宗祠,都有专门的唱段仪式,庄重而典雅。耍神狮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通常会与演故事融合在一起,比如十月怀胎,有演有唱,能令人共情而动容,往往吸引着一村老小围观,群众参与性极强。春节期间,各村耍狮子的队伍,经常相互走村拜年,好不热闹! 舞龙灯则更为人们所推崇。在故乡人看来,龙是神物,能驱邪祟,保一村平安。在故乡,用稻草扎龙灯,通常从正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人们在过年的闲暇,聚集在村前的朝门口,当中自然会有人倡议扎龙灯,随即就有热心者抱来干净稻草,有人去后山砍木棒,众人一齐动手,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黄稻草龙便扎将起来。一个村庄必定会扎一条大龙,或是七节,或是九节,或更长,每一节称为一稿,需多人才能一齐舞动。村中的小孩子,往往也会扎一些简单的小龙,俗称狗婆龙,或是一个单独的龙头,或是一节龙身,或是两三稿,撑着木棒,点上几根香火,独自或者两三个人耍着玩儿。在整个春节期间,村中的那条大龙,每天都会有众多的大人孩子一齐举着,簇拥着,挨家挨户收香烛,贺新年。等到夜晚,插满香火的龙灯,伴着喧闹的锣鼓声,在村前的开阔地舞动,在村巷里扫宅驱除邪祟,各家都会放鞭炮,点香火,开门迎接龙神的到来,一派喜气洋溢。这样的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元宵夜龙灯倒灯。 看戏也是故乡人的旧习。一年到头,勤于耕耘的农人,在春节期间,难得好好地放松身心,观赏戏剧。故乡的戏台,在村旁的黄氏宗祠,这是一栋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一台台乡村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出了元宵节,生活恢复常态,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耕耘。随着农时节气的推进,惊蛰到来,万物苏醒,雷霆震撼苍穹,春雨哗哗而下,田野葱绿,繁花争艳,百鸟飞翔,一派盎然的春意,播种正当其时!当此之际,故乡人会在特定的日子,祈雷,祈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绵绵的春雨中,也迎来了一个伤怀的时节,便是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山岭间不时响起的零星鞭炮声,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无限哀思。 与多雨的春天相比,夏天更多的是晴朗和炎热。这时,早稻已经插下田,正拔节生长,孕育着乡民丰收的期望。旱土里原本绿油油的小麦,也一日日变得黄熟起来。两个传统佳节紧随而至,一个是四月八,一个是端午节。四月八堪称旧时故乡的儿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红蛋,是送给未成年子女的节日礼物;糯米饭、葱花煎蛋,是当天过节的推荐佳肴。在我童年时代,故乡人过端午,都是蒸新麦馒头。麦子出自故乡的土地,又在村旁的水磨坊磨成面粉。在我们家,母亲做的馒头,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放红砂糖的,如半月;另一种是不放糖的,如拳。蒸时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