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空的空间

空的空间

  • 字数: 102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彼得·布鲁克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4825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6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空的空间》是彼得·布鲁克谈戏剧的理论经典,写于1968年。作者在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四篇檄文中,分享了他具有开放性的舞台空间概念、充满原创力的戏剧观,同时旁征博引20世纪重要的表演艺术大师们的戏剧理念与创作,以佐证他的戏剧观。全书充满激情、标新立异、引人入胜,展示了戏剧如何藐视规则,构建并打破幻觉,为观众创造持久的记忆。本书问世50余载经久不衰,已被译为德、法、俄、汉、日、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波兰、希腊、阿拉伯等近20种语言。中文版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导演入门推荐阅读之作,对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英国有名戏剧、电影导演。1925年出生于伦敦,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执导了《爱的徒劳》《一报还一报》《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李尔王》《仲夏夜之梦》等莎剧;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中心移至法国,在巴黎创办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并在北方剧院担任了30多年的艺术总监。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执导了大量颠覆导演和演员思考方式的戏剧、歌剧、电影和电视剧,包括获托尼奖蕞佳导演奖的《马拉/萨德》《仲夏夜之梦》,获国际艾美奖的《卡门的悲剧》《摩诃婆罗多》,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蝇王》《琴声如诉》等。曾获奥利弗奖特别奖,被英语世界主流媒体称为“在世蕞伟大的戏剧导演”。另著有《流动的时点》《敞开的门》《时间之线》等。
目录
致中国读者推荐序 濮存昕I 僵死的戏剧II 神圣的戏剧III 粗俗的戏剧IV 当下的戏剧附录1 导演思维导图附录2 主要人名和剧名出版后记
摘要
    我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另一个人看着,这就已经是戏了。但一般人对戏剧的定义可不是这样。红幕布、聚光灯、华丽的台词、笑声、黑场,这些元素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件杂事儿,用一个大词儿概括起来就是――戏剧。有人说“戏剧快被电影压死了”,这个“戏剧”指的是电影诞生时代的戏剧:剧院里有票房,有大厅,有折叠座椅,有脚光,有换景,有中场休息,还有音乐――似乎戏剧的定义天生就是这样。
     我把戏剧定义成各不相同的四类:僵死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和当下的戏剧。有时候,这四种戏可以并存,隔街相望,比如在伦敦西区或纽约百老汇。有时候,它们相隔千里,可能华沙的戏“神圣”,布拉格的戏“粗俗”。有时候,它们是隐喻:其中两者共存于同一台演出,甚至同一幕戏里。有时候,四种戏剧共存于同一时刻,交杂在一起。
     乍一看,“僵死的戏剧”这个名字起得太有道理了,因为它的意思就是烂戏。我们看得最多的戏就是烂戏,而且这个词一般会用于千夫所指的商业戏。既然烂戏已经被骂滥了,我们还有讨论它的必要吗?其实,僵死感会偷偷摸摸出现在任何一出戏里――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大了。
     戏剧之僵死,显而易见。直接的例证就是,世界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偶尔会出现一些新运动和好作家,但作为一个整体,戏剧既不能使人升华,也不能给人教育,甚至连娱乐都给不了。以前总有人把剧院比作妓院,意思是戏剧艺术不够纯洁。可是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还挺有道理――妓女拿了钱却给不了你多少快感。百老汇的危机、巴黎的危机、西区的危机其实都是一种危机,票务代理不说我们也明白:戏剧已然是僵死的行业,戏剧的尸臭大家都闻见了。公众不是经常提娱乐性吗,即使今天公众真的想要娱乐性,戏剧人也会束手无策。真正好玩儿的戏一个都没有。值不回票价的不只是小破喜剧和破音乐剧,僵死的戏剧把触角伸到了太多地方:大歌剧、悲剧、莫里哀的喜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当然,僵死的戏剧躺得最保险、最舒服、最狡猾的地方就是在莎士比亚的戏里了。他的戏很容易僵死。我们看的莎剧都是正经演员的正经演出,舞台漂亮,人物精神、穿着华丽,也有音乐――古典戏剧该有的好配件都有了。可它就是要了命地枯燥,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怼莎士比亚,或者怼戏剧,抑或怼自己。更要命的是,剧场里总有那么几个僵死的观众出于某种神奇的原因,独独喜欢枯燥乏味。比如说,一些学者看戏的时候,一边在嘴里嘟囔他最爱的台词。一边在心里验证他的学术小理论,只要这种经典戏剧的演出没有让他分神,他就美了。他是真心想看特别高尚的戏。只是他把智力上的满足误以为是剧场里的真实体验。他的悲哀在于,他甘心让自己的学养被枯燥绑架,让僵死的戏剧大行其道。
     如果你关注每年最成功的那几个戏,你会看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所谓的成功之作理应比烂戏更生动、更明快、更鲜艳,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戏剧热门的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成功之作不符合这些标准;总有那么一个戏,不是尽管枯燥却依然成功,而是恰恰因为枯燥而大获成功。说到底,人们还是把“文化”与某种责任感、古装造型和大段枯燥的台词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才会本末倒置――一定程度的乏味反倒成了文化价值的保障。当然,乏味的剂量非常微妙,没有准确的公式,用量太大会把观众弄跑了,用量太小会让观众觉得主题太强烈,无法接受。但是,平庸的作家大概能找到精准的结合点:他们用一部又一部枯燥的作品大获成功,让僵死的戏剧僵而不死。观众在剧场里会渴求一种“高于”生活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会误把文化――或者说文化的标签――当作他们不懂的东西。同时,他们确实也有些模糊的真实感受。于是,令人悲哀的结果就是,观众把烂戏捧为成功之作,自欺欺人。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