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孙子兵法解析 彩绘版

孙子兵法解析 彩绘版

  • 字数: 29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02581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文只有六千余字,可谓字字珠玑,但也由于此,论述十分简略,阅读起来十分不便。本版《孙子兵法解析》在简略的原文之外做了大量创作,分析了各个方面,可以让读者轻松领略“兵学圣典”的奥妙。本版《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每篇的篇名处都有一个概括的论述,分析、指出本篇的大意主旨,让读者有一个大概了解。此后,便是每一篇的正文、注释、译文,此为推荐,不提;再其后,是本版《孙子兵法》的重要板块:名家点评、兵法解析。名家点评是专业人士对于本篇计策的评价,从专业方面探讨其意义;兵法解析则是对于本篇计策要点的论述,深入浅出地把计策的精华呈现给读者。以上皆为本版自己创作。在每篇最后,本版《孙子兵法》还特意设置了古今实例板块,以古往今来的战争、战役为例,为读者展现计策在实际中的应用。至此,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脉络正式形成。
作者简介
丛云,文史学者,译注者。大学期间即开始创作,对于军事非常热爱,常有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大学毕业后留校,研究古代战争史与世界战争史,论著颇丰。近年来有不少论著皆已整理出版,如《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与战略》《三十六计与古代战争》《孙子与中国军事》等,因其论据考究、讲解详实、风格有趣而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
目录
第一篇始计篇1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第二篇作战篇21
兵贵胜 不贵久
第三篇谋攻篇43
……
第四篇军形篇62
第五篇兵势篇84
第六篇虚实篇102
第七篇军争篇119
第八篇九变篇134
第九篇行军篇155
第十篇地形篇172
第十一篇九地篇196
第十二篇火攻篇219
第十三篇用间篇243
摘要
     兵法解析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说:“君主之道,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 这里,孙武提出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条件)列为筹划战争全局、预测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潮初步兴起的重要阶段,当时的许多思想家都注意考虑民众的需求,尊重民众愿望,关心民众的生计,争取民众的支持。孙子顺应了这一进步潮流,探讨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他主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要求战争的筹划、组织者,要尊重民众意愿,想方设法使统治者与民众问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夺取胜利。 正因为道的作用如此巨大,孙武才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首,及衡量军队强弱标准的“七计”之始。《孙子兵法》是一部研究战争诡术之书,但全文自始至终贯穿着得道(即政治清明)者胜的基本观点。孙子说:“菩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始计篇》)又说“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说的都是这一道理。 孙武“令民与上同意”的谋略,也启迪了后世兵家。《吴子·图国》云:“国内不和,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不和,不可以出阵;兵阵内部各部分之间不和,不可以作战;战争中行动不和,不可以决战决胜。’《淮南子·兵略训》进一步总结道:“地广人稀,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太原,广大民众纷纷响应,旬日之间扩充了一万余人。李渊对所属部队将士不分贫富贵贱,一律称为义士,使起义军上下团结,目标一致,接连打了许多胜仗。起义军攻克霍邑后,为鼓励将士,李渊下令评议军功,部属提出按照军内等级和出身贫富评定战功。但当时应募参军的多是贫穷的农民,他们作战勇敢,如果在评功时不一视同仁,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李渊宣布:“在两军争战时,刀枪弓矢从不分贫富贵贱,在议功行赏时,也必须一视同仁。”得到了全军将士一致拥护。李渊的家奴马三宝在关中响应起义,发展了数万之众,评功后提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奴隶出身的钱九陇被提升为眉州刺史。一大批出身低贱但作战英勇的人跻入军官行列,大大激发了起义军士卒的杀敌积极性,他们冲锋陷阵,不顾个人安危,真正做到了孙子所言的为君主献身而不畏惧危险,对唐王朝的建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奖励士卒、荣辱与共,是军事家推行“令民与上同意”的常法。概括地说,是以己推人,由己所欲而知“民”所欲,以满足“民之所欲”,达到“与上同意”。政治家也常运用此法。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商定以鸿沟(古时一条北起荥阳,东经中牟、开封,南流入颍水的运河)为界,双方息兵。后来刘邦撕毁协议,传令韩信、彭越一起合兵击楚。哪知刘邦起兵后,韩信、彭越未履约出兵。楚军将刘邦军队杀得大败。于是刘邦与张良商议调动韩信、彭越出兵之计。张良问道:“大王起兵反秦,征战颠沛十几年,为了什么?”刘邦说:“为了占领地盘,以求荣华富贵,封妻荫子,永享万年。”张良说:“对了,当今乱世,各路诸侯起兵反秦,又为了什么?”刘邦恍然大悟,派使者传令,把陈地封给韩信,把淮阳封给彭越。两将一听大喜,忙出兵援助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把项羽打败。刘邦采用了张良之计,用封土满足了韩信、彭越的欲望,从而使韩信、彭越与自己生死与共,终于夺得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