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典籍里的中国 文人圣贤
字数: 181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1-01
商品条码: 9787545566208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有书出品。拥有影响力的教育平台,优质内容集结地,2000万人共同期待。●全套书超过700位历史人物出场,2000+文史知识点。一边读典籍,一边学文史,沉浸式游览历史长河,青少年同样适读。●收录各朝史籍记载,原典呈现,有据可考。●解读典籍是对历史的回眸,是与先贤的对话,是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次握手。●典籍虽然古老,但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是遍体生光的,读典籍的人永远是朝向未来的。文化典籍记载着中华文明的过去,观照着当代中国的今天,也指引着子孙后世千年,滋养和浸润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延续和传承力量在典籍中得以展现。●知名书籍设计师操刀封面,国风典藏。
内容简介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目录
第一章 诸子百家
儒家:不曾断绝的百家之首
法家:目标是“法治天下”
墨家:崇尚简朴,博爱互助
阴阳家:不是算命的
纵横家:谋士培训机构
第二章 思想名人
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者
朱熹:“四书”出于此
王阳明:唯心主义“阳明学”
黄宗羲:君主专制的改革者
第三章 唐宋八大家
韩愈:有文采,有勇气
柳宗元:春风得意后的孤独
欧阳修:千古伯乐
曾巩:带着全家入仕途
王安石:一场失败的变法
苏轼: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苏洵和苏辙:父与子
第四章 艺术名家
李延年:小人物的青云志路
王羲之:书圣爱大鹅
顾恺之:神一般的点睛之笔
欧阳询:隶书到楷书的跨越
米芾:癫狂书画家
赵孟:书画全能,却身份尴尬
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
第五章 诗词背后
《离骚》:路曼曼其修远
《凤求凰》: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归园田居》:复得返自然
“三吏三别”:人生无家别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
《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满江红》:臣子恨,何时灭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
摘要
儒家:不曾断绝的百家之首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时代。那时候,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蓬勃发展,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利;那时候,有战争,也有道义,有灾难,也有团结,但最多的还是思想的光辉与人格的伟岸! 这个时代,便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儒墨道法,纷纷登场,兵农纵横,各显神通,诸子百家,一片争鸣! 而在这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有一学派最终完善成型,并以持久的生命力,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之久,这便是儒家。 01 万世师表 提起“儒”这个字,很多人优选想到的便是孔子。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儒者就已经存在了。 冯友兰在《原儒墨》一书中说:“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却是儒家的创始者。”任何一种思想或学派,都不是无源之水,儒家亦不例外。在孔子之前,儒者是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但在孔子手中,儒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由职业技术,演变成了一种学术流派。 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弱,天下开始变得礼崩乐坏,只有周公后代统治下的鲁国,为礼乐制度留下了最后一块净土。这种环境也间接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 在孔子小的时候,其他小孩都在外面玩泥巴,而他却将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而且还玩得不亦乐乎。由此可见,环境与天赋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 只可惜,生不逢时。孔子所处时期已是春秋末年,就连鲁国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他对此痛心疾首,于是,年仅十五岁的孔子便开始研究礼乐学问,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儒者。 到了三十岁那年,孔子终于有了“自成一派”的资本,但同时对于如何立身处世,他还是会感到迷茫。但就在这一年,颜路的建议,让孔子的人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也为日后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颜路建议孔子在家办学堂,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兴办私学的事业。孔子的私学是很有包容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自己主动交一点微薄学费,孔子就会给予他相应的教导。因此吸引了大批学生,但也遭到了其他人的质疑。 有一次,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的门下,为什么这样鱼龙混杂呢?”子贡回答说:“那是因为夫子品行端正、胸怀博大啊。想要来学习的,夫子一概不拒绝;想要离开的,夫子也听其自便。” 正是因为孔子办学的“杂”,才培育出了各式各样的人才。至此,儒家学派,才能够蓬勃发展,绵延不绝。 02 薪尽火传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优秀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其中最受孔子青睐的却是“贫而弱”的颜回。孔子之所以如此爱重颜回,那是因为颜回境界很高,是一个生活贫穷而内心快乐的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一碗糙米,喝一瓢凉水,住一间破屋,此等境遇,换作他人早就满心忧愁了,而颜回却过得快乐潇洒。颜回安贫乐道,聪明好学,不仅有德行,还非常有亲和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颜回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很好继承人,只可惜天妒英才,颜回早早便离世了。 颜回去世的那天,孔子哭得很伤心,他甚至反复长叹:“老天爷啊,你这是要灭亡我啊!要灭亡我啊!”孔子的靠前悲伤,可吓坏了其他弟子,他们纷纷前来劝说,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这样很伤身体。孔子听后,悲痛地说道:“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如果颜回死了我都不伤心,那么我还会为哪一个伤心呢?”颜回的死,不仅让孔子失去了一个至亲子侄,更失去了一个寄予厚望的继承人。 天可怜见,颜回虽英年早逝,但孔子的思想却没有中断。在孔子死后,曾子秉承孔子遗志,继续发展儒学。他不仅带领门人弟子主持编著了《论语》一书,还间接培养出了“亚圣”孟子。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将“仁”发展为“仁政”,将“恻隐之心”视为人人应该具有的善良。 在《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牛经过。齐宣王问道:“你要把牛牵到哪里去啊?” 那人答道:“我要杀了这牛来祭祀。” 齐宣王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心有不忍,于是出言制止道:“放掉它吧,我不忍心看着它发抖,这就好像没有罪的人马上要进刑场一样。” 那人问:“那是不是就不祭祀了呢?” 齐宣王说:“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取消呢?你去找只羊来代替它吧。” 这件事很快就在齐国传开了,很多人都因此嘲笑齐宣王是个吝啬鬼,连一头牛都舍不得。但孟子却为齐宣王竖起了大拇指。孟子来到王宫,对齐宣王说:“您这是仁爱之道啊。您将牛换成羊,是因为您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动物,看到它们活着,便不忍看到它们死去,您这正是君子所为啊。”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便是仁爱之道的开端,便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P3-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