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 字数: 2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52935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资治通鉴》是有名的编年体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容易对古代史得到系统而明晰的认知。 2.《资治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见其影响深远。 3.精心设计,精致装帧。书中穿插全彩插图,为阅读增添兴趣,适合各年龄层读者阅读和收藏。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又作《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跨越十六个朝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这部巨著中,司马光运用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 本书仅收录了《资治通鉴》的精华篇章,为删减本。
目录
周 纪
魏文侯问相于李克 1
智伯之亡 1
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 3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 4
子思言于卫侯 4
齐威王辨臣之毁誉 5
秦孝公、卫鞅变法 5
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国宝 8
韩昭侯不仕申不害从兄 9
商君之死 9
孟尝君用谏 10
司马错论伐蜀 10
燕王哙务虚名而乱国 11
孟子答齐宣王 12
张仪诳楚 13
郭隗之招贤策 1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14
廉颇负荆请罪 15
田单克狄 16
赵奢收租税 17
触龙说赵太后 17
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 18
毛遂自荐 19
秦 纪
李斯谏逐客令 21
齐王建之亡国 22
秦始皇焚书坑儒 23
赵高擅权 24
汉 纪
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31
韩信拜将 31
刘邦用陈平 34
韩信大破赵军 35
项羽之败 36
汉高帝论得天下 38
汉高帝赦季布,斩丁公 39
汉高帝封萧何 39
汉高帝封雍齿为侯 40
冒顿灭东胡 41
贯高不累赵王张敖 41
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 42
栾布哭彭越 43
汉高帝纳谏赦萧何 44
萧规曹随 44
王陵失相 45
周勃安刘 46
南越王赵佗改号 49
张释之依法论罪 50
汉文帝召罢季布 50
晁错言贵粟 51
冯唐不知忌讳 52
周亚夫治军 53
汉文帝遗诏 54
文景之治 55
汲黯矫制赈贫民 56
汲黯面折汉武帝 56
李广与程不识为将 57
卫青功高不骄 58
汲黯谏汉武帝勿杀贤才 58
汉武帝以腹诽诛颜异 60
苏武持节不辱 60
汉武帝罪己诏 63
汉武帝以法论处昭平君 64
班固、司马光论汉武帝 64
隽不疑收缚伪卫太子 65
汉昭帝为霍光释诬 65
霍光废黜昌邑王 66
夏侯胜非议诏书 71
汉宣帝注重太守 71
丙吉不言己功 72
张安世举贤不望私谢 72
疏广不为子孙立产业 73
汉宣帝责太子 73
石显之变诈 74
侯应论罢边十不可 75
王莽未篡时之谦恭下士 76
朱云直谏 78
大司农孙宝免官 78
祭遵奉法不避 79
光武帝不计前仇降朱鲔 79
宋弘之为人 80
光武帝敕冯异讨敌之策 80
任延不奉“善事上官”诏 81
郅恽拒关 81
光武帝偃干戈修文德 82
光武帝查办度田不实官吏 82
强项令董宣 83
马援不服老 84
马援寄书诫兄子 84
汉明帝尊师 85
寋朗奏楚狱多冤 85
马太后拒封外戚 87
孔僖自讼 88
班超诫任尚 89
杨震拒赠金 90
周举劾左雄 90
苏章为冀州刺史 91
李云露布上书 91
蔡邕建议废除“三互法” 92
吕范愿暂领都督 92
刘备三顾茅庐 93
崔琰、毛玠并典选举 94
曹操杀孔融 94
曹操唯才是举 95
孙权教吕蒙读书 95
诸葛亮论治蜀之要 97
曹操杀杨脩 97
魏 纪
辛毗谏魏文帝勿徙冀州民 98
杨颙谏孔明 98
吴王重用吕范而不用周谷 99
张纮留笺 99
刘晔巧诈 100
是仪据实答问 100
晋武帝赏罚不明 101
晋 纪
刘毅直言 102
苟晞不徇私情 102
祖逖誓复中原 102
隗瑾非议“举过有赏” 103
游子远谏赵帝刘曜 103
石勒不记布衣之恨 104
陶侃在荆州 105
王猛严治违法贵戚 105
孙盛坚决不改史实 106
谢安不惧桓温 106
苻坚兵败淝水 107
宋 纪
宋武帝刘裕节俭 112
阿柴临终训子 112
魏太武帝拓跋焘之为人 113
崔浩认错 113
古弼奏事 114
高允宁死不易辞 115
高允谏魏太子勿营园田取利 116
高允好切谏 117
张白泽谏魏献文帝班禄以酬廉吏 119
魏献文帝罢门、房之诛 119
齐 纪
范缜不卖论取官 120
魏孝文帝严惩贪污受贿 120
魏孝文帝以考绩黜陟百官 121
魏孝文帝自为诏策 122
魏孝文帝断北语而从正音 122
魏孝文帝大义废太子 123
梁 纪
源怀按察官吏 124
梁武帝之屈法 124
高道穆不避帝姊 125
梁昭明太子之贤 125
宇文泰擢用苏绰 126
魏收撰《魏书》 126
北周武帝不诛叛臣 127
梁彦光治相州 127
隋 纪
赵绰执法一心 129
隋文帝免秦王官 130
独孤后谗害高颎 130
韦云起直言不便事 132
梁毗上书劾杨素 132
隋文帝之为政 133
隋炀帝向诸蕃夸富 134
唐 纪
萧瑀受敕必勘审 135
李素立谏唐高祖守法 135
李世民开文学馆 136
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 136
玄武门之变 137
唐太宗论功定赏 142
唐太宗降宗室郡王为县公 142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143
魏征不肯署敕点中男 143
唐太宗陷人于法 144
戴胄犯颜执法 144
非无贤才,患不知人 145
杜淹心服善言 145
唐太宗论弓矢 146
崔仁师治狱 146
魏征愿为良臣,不为忠臣 14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47
唐太宗畏魏征 149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 149
唐太宗令群臣论执诏敕 150
唐太宗论隋文帝 150
魏征谏止封禅 151
长孙皇后赞魏征 151
魏征不面从而后言 152
唐太宗与魏征论用人 152
唐太宗以长孙无忌为司空 153
唐太宗纳谏不如曩时 153
长孙皇后仁孝俭素 153
魏征谏太宗勿以私爱忘公义 154
魏征上疏论人主之“十思” 155
柳范面折唐太宗 155
唐太宗与房玄龄、魏征论创业与守成 156
房玄龄问北门营缮 156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57
当谏其渐 157
唐太宗命史官直书其事 158
唐太宗亲载房玄龄还宫 159
唐太宗论其成功之由 160
唐太宗诫太子 160
房玄龄临终上表谏太宗 161
来济论养人之道 161
王义方奏弹李义府 162
赵持满不自诬 162
武后擅权 163
狄仁杰谏高宗勿以一柏杀二将军 163
武太后盛开告密之门 164
魏玄同宁死不做告密人 165
来俊臣诬害狄仁杰 165
武太后不罪沈全交 166
安金藏剖胸以明实况 167
来俊臣之覆灭 167
狄仁杰为国荐贤 168
郭元振治凉州 168
武太后用岑羲 169
张柬之等谋复唐室 169
李成器让李隆基为太子 173
伴食宰相 173
姚崇力主捕蝗 174
吴兢坚不改史 175
宋璟之刚直 175
张嘉贞不营家产 176
裴光庭奏用循资格 176
韩休峭直,不干荣利 176
李林甫口蜜腹剑 177
王 以割剥求媚 178
安禄山以狡黠邀宠 178
王忠嗣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 179
南霁云断指求救兵 180
李泌临别谏肃宗 181
张巡殉难 182
孙待封宁死不诬人以非罪 183
段秀实责郭晞 183
郭子仪挺身往说回纥 184
郭子仪杖子 185
郭子仪奏除属吏未获准 185
刘澡阿上被贬官 186
崔祐甫除官偏滥 186
沈既济论选用之法 187
理财能臣刘晏 188
陆贽谏德宗辨疑释嫌 190
李泌为韩滉辩诬 191
韩滉用人各随其长 192
唐德宗与李泌相约 192
唐德宗入民家问乐苦 193
唐德宗与李泌论宰相 194
陆贽答德宗三事 195
陆贽谏德宗用人之失 195
裴延龄指无为有 196
杜黄裳论帝王之道 197
李绛答宪宗问 197
裴垍拒故人求官 198
许孟容抑制京畿豪强 198
李绛不进羡余 199
唐宪宗选公卿大夫子弟为婿 200
韩愈谏迎佛骨被贬 200
李翱上言论兴太平之政 201
唐玄宗之政为何先理而后乱 201
柳公权笔谏唐穆宗 202
裴度谏唐敬宗勿幸东都 202
柳公绰为河东节度使 203
朋党之害 203
薛元赏杖杀神策军将 204
李石用人不掩其恶 205
柳公权有诤臣风采 205
李德裕论致治之要 205
仇士良教固权宠之术 206
杜悰拒选倡女入宫 206
愿相公无权 207
唐宣宗责万寿公主 207
唐宣宗顺民意擢用李行言和李君奭 208
摘要
     周纪 魏文侯问相于李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愤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资治通鉴·周纪一》) 智伯之亡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