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元史
字数: 6520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周良霄
出版日期: 2019-02-01
商品条码: 9787208153196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924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1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对元朝进行全方位详细论述,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论述充分,语言简洁。
作者简介
周良霄,1931年生,湖南新邵人,195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蒙古史、元史,代表作为《元代史》《皇帝与皇权》。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蒙古族的起源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东胡诸部族
东胡(3)乌桓、鲜卑(4)室韦(10)
第二节 蒙古部的西迁
第三节 辽金统治时期的蒙古草原
辽对蒙古草原的统治(19)金代的蒙古草原诸部(30) 金朝
对蒙古草原诸部的控制(44)
第二章 12―13世纪初蒙古诸部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经济生活
畜牧(54)狩猎(58)手工业(59)商业交换(61)农业(62)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家庭(63) 氏族、部落(67)部落联盟(78)
第三节 阶级分化
草原氏族贵族(81)奴隶与属民(bO’ol孛斡勒)(84)平民(90)
第四节 文化习俗
第三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大蒙古国的建立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兴起
也速该之死与铁木真的童年(97) 与札木合的联盟及十三翼
之战(101)斡里扎河之战与泰亦赤兀部的败亡(106) 阙奕
坛之战与东蒙诸部的平定(109) 班朱尼河之盟与克烈部的
败亡(111) 乃蛮的灭亡与蒙古草原的统一(114)
第二节 大蒙古国的建立
一、国家制度的建立
千户授封制度(118) 护卫军制度(126) 法律的颁行与司法
机关的建立(132) 文字的创制(136)
二、国家的扩展与巩固
西北邻部的降附(139) 与旧氏族残余势力的斗争(141)
第三节 对外侵掠
一、第一阶段(1205―1218年)
征西夏(145)侵金(147)西辽的灭亡(156)
二、第二阶段(1218―1224年)
成吉思汗西征(159)木华黎经略华北(180)
三、第三阶段(1224―1227年)
伐金(187)西夏的灭亡与成吉思汗之死(188)
第四节 兀鲁思的分授与继承
第四章 蒙古国的继续扩张与发展
第一节 窝阔台合罕时期
一、窝阔台即位与汗权的发展
二、征服与扩张的继续(上)――灭金
灭亡金朝(201) 与南宋的和战(204) 征高丽(209)
三、征服与扩张的继续(下)――拔都西征
不里阿耳(Bulghar)的残灭(212) 斡罗思(Orus)的征服(213)
进掠波兰与匈牙利(214)
四、蒙古在北部中国和中、西亚地区的统治
对北部中国的统治(217) 对中、西亚地区的统治与经略
(229)
五、贵由汗的短暂统治
贵由即位与黄金氏族内部矛盾的加剧(234) 招徕吐蕃(238)
第二节 蒙哥汗时期
一、汗位的争夺
蒙哥即位(239)叛乱的镇压(243)
二、统治措施
中央政权的强化(245)行省的设置与亲王出镇(246) 括户、
治赋与分封(247)宗教的利用与宗教辩论大会的举行(249)
三、忽必烈对汉地的经略
崇儒揽士(253)并大理(254) 军政设施(256) 营建开平
府(258)与蒙哥的矛盾(258)
四、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旭烈兀西征
灭亦思马因(260)阿拔斯王朝的灭亡(261)入侵叙利亚(262)
五、蒙哥的南侵和他的死
第三节 蒙古国时期草原社会的变化
第五章 元朝的建立
第一节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及
李追叛乱的平定
一、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
即位开平(276)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278) 阿里不哥
的败降(280)
二、诸汗国的分立
三、李碹的叛乱
第二节 封建专制王权的建立
汉法的采行(289)蒙汉杂糅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294.) 八
思巴蒙古字的创制(296)
第三节 大都的营建
大都的兴建(297) 两都制度与上都概况(301)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304
奖励发展生产(304) 严禁侵民伤稼(305) 广兴屯田(307)
第五节 蒙、汉、色目官僚集团的倾轧与斗争
蒙、汉、色目官僚集团的形成与矛盾(308) 阿合马的攫权征
利与官僚集团间的斗争(313)
第六章 全国的统一
第一节 灭亡南宋
伐宋的准备(319) 攻占临安(322) 闽广川蜀的平定(328)
第二节 与西北、东北诸叛王的斗争
海都的叛乱与窝阔台汗国的兴起(331) 昔里吉之叛(334)
乃颜之乱(338)
第三节 为巩固全国大统一的诸措施
一、巩固统一的诸政治措施
地方统治机构的完备(344) 民族压迫政策的新发展(346)
制历与纂修《一统志》(347)驿站制度的发展(348)
二、军事镇戍
三、经济政策
四、大统一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至元中后期朝政的升沉
一、阿合马擅权
阿合马的苛政(,355)大都暴动(359)
二、真金预政和他的死
真金预政(362)卢世荣主政失败与真金之死(365)
三、桑哥执政与皇位继承
桑哥与尚书省的复设(367)完泽任相与皇位继承人的确定(371)
第五节 对外侵掠战争
高丽(373) 日本(374)安南(376)缅国(378) 占城(,379)
爪哇(379)
第六节 至元中后期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宋被灭期间人民的反抗斗争(381) 至元后期人民的反抗
斗争(384)
第七章 统治制度(上)
第一节 宫阃制度与贵族特权组织
忽里台制度(390)分封投下制度(393) 斡耳朵制度(396)
怯薛制度(397)
第二节 民族压迫政策
第三节 官制
中央官制(406)地方官制(412) 基层设置(416) 官吏的
选举和铨叙(418)
第四节 户籍、赋役与财经制度
户籍制度(428)赋税差役制度(436) 徭役(443) 经理与
助役(446)课程(448)钞币制度(451)
第八章 统治制度(下)
第一节 军事制度
军户与奥鲁(463)宿卫军制度(468) 镇戍军制度(475)
屯田(481)
第二节 驿站制度
第三节 刑法制度
第四节 儒学的利用
第九章 社会经济
第一节 大统一、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系的发展与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一、民族杂居
二、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513)赋人(516) 文化教育(519)
第二节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概况
一、农业
荒地的开垦(519)排水造田与水利灌溉方面的成绩(522)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526) 工具、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
的交流与推广(527)
二、畜牧业
三、手工业
丝织业(536)棉纺织业(537)印染业(540) 毡厨业(540)
武器(540) 印刷术(543) 瓷器业(544) 酿造(545)
四、商业交通
交通(547) 商业和城市(553) 国外贸易与交通(559)
第十章 社会阶级与结构
第一节 社会阶级关系
一、系官田土
二、地主阶级
蒙古贵族地主(569)北方汉人地主(572) 南人地主(573)
寺观地主(577)
三、商人与高利贷者
四、农民
五、手工匠
六、驱奴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
一、宗族
二、家庭
三、婚姻
第十一章 中期的政治概况
第一节 成宗铁穆耳统治时期
成宗之立(618)朝政概况(620) 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的
战争(624)用兵西南(626)
第二节 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
硕德八剌统治时期
成武授受之变(627) 武宗朝的政治(629) 仁宗的政治兴
革(632)英宗之立与南坡之变(637)
第三节 从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到顺帝妥1藿
帖睦尔的初年
泰定帝的统治(639) 两都争战与明宗之死(642) 文宗统治
时期(645)顺帝初年的政治概况(650)
第四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
刘季起义(654)陈空崖起义(654) 段丑厮起义(655) 阿
失歹儿起义(655)蔡五九反抗(655) 园明和尚起义(656)
赵丑厮、郭菩萨谋反(656)朱光卿、聂秀卿起义(657)棒胡
起义(657)彭莹玉、周子旺起义(657) 范孟谋反(658) 盐
徒郭火你赤起义(659)
第十二章 元末人民大起义
第一节 元末社会总危机的形成
一、统治机制的总溃烂
二、人民反抗斗争的蜂起
三、白莲教的发展与传播
四、河防工程与大起义的引发
第二节 人民大起义的爆发
一、起义军的蜂起
刘福通领导的东系红巾军(678) 芝麻李领导的徐州红巾
军(680)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681) 起义在襄、邓地
区的南、北琐红巾军(683) 张士诚起义泰州(683) 方国珍
起义浙东(684)
二、元军的围剿与镇压
第三节 起义军的发展与刘福通北伐
一、诸部起义军的再起与发展
龙凤政权的建立(688) 天完政权的再起(689) 大周政权的
发展(690)朱元璋进据集庆(692)
二、刘福通的北伐与失败
定都汴梁(695)西路(695)东路(696) 中路(697)龙凤
政权的溃败(698)
三、陈友谅建大汉政权
四、明玉珍据四川
五、从大周政权到东吴的演变
六、方国珍在浙东的割据
七、陈友定据八闽
八、朱元璋西吴政权的发展
第四节 在人民大起义冲击下的元朝
一、妥懂帖睦尔政权的腐朽与内部倾轧
朝廷的腐朽与竭蹶(711) 内争与倾轧(713)
二、地方军阀的壮大与混争
人民大起义中地主阶级的动向与地主武装的发展(715) 朝
廷的党争与地方军阀的混战(720)
第五节 朱元璋统一诸部与元朝的灭亡
一、并陈友谅
二、平张士诚
三、北伐与元朝的灭亡
四、平定浙、闽、两广及四川
平定方国珍(735)平定陈友定(。736) 平定两广(737) 灭
夏(738)
第十三章 文化
第一节 哲学思想
一、理学的北传及其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金代的儒学简况(741)理学的北传(745) 理学在全国的广
泛传播(750)程朱理学在全国学术思想领域内统治地位的
确立(754)文庙规制的确定(759)
二、理学的派衍与朱陆调和
许衡及其以躬行践履为准的正统派(761) 北方的理学别派
刘因(767)南方理学及其巨擘吴澄(771) 陆学的流传与朱
陆和会的发展(778)
第二节 宗教
一、佛教
喇嘛教(785)禅宗(789) 白云宗(790)糠禅(头陀教)(791)
二、道教
全真教(795)真大道教(800)太一教(801)正一教(802)
三、伊斯兰教的传播
四、基督教的传播
五、三教归一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史学
辽、金、宋三史的修撰(820) 《元朝秘史》(825) 胡三省的
《资治通鉴注》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829)
第四节 文学艺术
一、元曲
散曲(833)杂剧(838)南戏(845)
二、散文诗词
三、绘画书法
第五节 科学技术
一、农学
二、医学
三、天文历数
四、地理勘测
五、机械制造
六、水利工程
七、数学
第十四章 与外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与宗藩之国的关系
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875) 与伊利汗国的关系(880) 与钦
察汗国的关系(893)
第二节 与毗邻诸国的关系
高丽(896)安南(901)
第三节 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日本(903) 占城、真腊(905)南海诸国(906)
第四节 与欧洲、非洲国家的交通
加宾尼与鲁不鲁乞的出使蒙古(908) 马可?波罗来华(911)
罗马天主教士在中国(914) 斡多里克的旅华报告(916)
与非洲的交通及伊本?拔都他游记(917)
附录:元大事年表
摘要
为了深入一步来探讨蒙古族的起源,让我们也追寻历史的足迹,对东胡诸部的演进作某些必要的追索。
东胡
东胡是战国时期出现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晚出的《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一书说:“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日东胡。”《晋书?慕容?载记》也说:“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日东胡。”类似的说法,都是这些少数民族内迁后编造出来的故事,用意可能是在张扬族胄,自然是可疑的。据《史记。匈奴传》:远在战国时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日东胡。”《国语?齐语》韦昭注:“山戎,今之鲜卑。”当时人把匈奴称之日“胡”,另部在匈奴之东,故即以“东胡”称之,显然这并不是它的自称。《管子?小匡》说:管仲佐齐桓公,“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唐初国子博士尹知章注《管子》,谓“屠何,东胡之先也”。不过,这一说法出现较晚,其根据云何?难于肯定。而且在《逸周书?王会解》里,是把“不屠何”与东胡、山戎并列的。因此,也很难相信古之东胡便是屠何。《史记?赵世家》里,又有“三胡,,之说。《索隐》云:“林胡、楼烦、东胡,是三胡也。”在当时众多的北狄部落中,把这三部统而称之,有可能它们都是同一族类的部落。《正义》指明:林胡、楼烦接岚、胜之北,其居地在今晋西北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之地;东胡在赵国之东,燕国之北,即今内蒙古昭乌达盟西拉木伦河之地。赵武灵王变俗,服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东自代郡,沿阴山,西至高阙,既北拒匈奴,也东御东胡。其后有燕将秦开,曾充质于东胡,熟悉东胡的内部情况,且骗得了东胡的信任,故得乘间袭破东胡。东胡却走千余里。燕也筑长城,自造阳东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以拒守北边。秦并六国,以蒙恬伐匈奴,尽收河南之地。匈奴势蹙,北方因而一度形成“东胡强而月氏盛”的局面。东胡王恃势无厌地向匈奴冒顿单于索取名马、爱姬,冒顿隐忍求全,悉数奉予。东胡王愈益骄纵,引兵西侵,要求割予边地瓯脱之外的大片弃地。冒顿已忍无可忍,说:“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奋然而起,乘东胡不备而袭之。骄傲的东胡王大败,人民畜产悉为匈奴所掳。从此,东胡灭亡,北方开始出现强大的匈奴政权与中原汉王朝相对峙的局面。
乌桓、鲜卑
乌桓属东胡的一支。据《后汉书?乌桓传》记载:汉初,匈奴冒顿攻灭东胡,其一部分余众走保乌桓山,因以为号。乌桓山在哪里?说法纷纭。考《辽史?地理志》,上京道下属有“乌州静安军刺史,本乌丸之地,东胡之种也”。属内有辽河、夜河、乌丸川、乌丸山。乌丸即乌桓之异书,古代桓丸同音。这是关于乌桓山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此乌州之位置,虽《辽史》所记不详,然同时期乌桓遗种之居地,《旧唐书?室韦传》犹斑斑可考。其中记载:“乌罗护之东北二百余里,那河之北有古乌丸之遗人,今亦自称乌丸国。武德、贞观中,亦遣使来朝贡。”又:“乌丸东南三百里,又有东室韦部落,在?越河之北。其河东南流,与那河合。”又同书《乌罗浑国》:“盖后魏之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其国在京师东北六千三百里,东与??,西与突厥,南与契丹,北与乌丸接。”那河即嫩江。乌罗护之西邻有塞曷支部落,此部落居啜河之南,啜河即今绰尔河。前引之猛越河,约可以雅鲁河当之。
P3-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