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朝花夕拾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字数: 435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硕
出版日期: 2018-01-01
商品条码: 978720814831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48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5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是作者博士论文的修订版,由兵种、战略及政权动员等部分构成,主要从军事和战争史的角度,对中国自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终结(317-589年)近三百年南北分裂的产生背景、持续及终结的原因,以及分裂对峙时期的战争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作者李硕试图还原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本来面貌,探讨战争、战役背后的诸多制约因素,并从战争的角度研究历史与社会。他的基本观点是:发生南北分裂的根源,在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拥有了对中原王朝步兵的压倒性优势,而南北分裂之所以维持近三百年,与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有重要关系,即南方水网丛林地带不便于北方骑兵作战,而南方军队依赖水运,不适应干旱的北方环境,所以南北政权都长期难以实现统一;至于南北分裂的终结,则是南北方社会与政治整合的产物,即北方少数族政权在充分的中原化(汉化、封建化)之后,更有效地利用了汉地的军事资源与军事手段,以步兵、水兵在江淮水网地带稳步向南推进,从而统一南方,南方政权则先是有门阀士族分权的局面,后有皇权政治与军人势力的长期斗争,一直未能完成政治整合,所以对北方战争长期处于弱势,最终只能由北方完成统一。与此同时,作者探讨了诸多变量(偶然性事件)对实际战事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序言(张国刚)
前言
第一编 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第一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第一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第二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第一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第二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第一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第二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第一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第二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第五章 4―6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二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第二节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第三节 先秦至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第二编 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第二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第一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第二节 560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第一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第二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第一节 刘裕伐南燕
第二节 刘裕北伐后秦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三编 成功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总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第一节 拓跋?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世纪前期)
第三节 420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第一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第二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第一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第二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第三节 505―506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第二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总结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第一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第二节 宋、陈军人改立皇帝的选择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根据各路军队的进展,晋伐吴之战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至太康元年(280 年)二月十八日,为第一阶段,战事主要发生在长江北岸诸地区,以及自三峡至江陵的长江南北两岸;自太康元年(280 年)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十五日,为战事第二阶段,王?舰队从江陵东下,配合江北各军攻克敌沿江诸城塞,顺流直下,于三月十五日登陆占领建邺,尽俘吴后主朝廷,战事宣告结束。
在第一阶段的战事中,各路伐吴军队所遇到的抵抗很强烈,且都有较大战果,但各路统帅对于战事进度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中最关键的争执,是能否顺利渡江。在第二阶段,晋武帝已明确指示王?舰队攻占建邺,但未能及时厘清王?舰队与下游陆路诸军(主要是中线扬州都督王浑)的指挥关系,导致王?与王浑发生争执。下面将重点分析西晋高层对于伐吴进展的预判,以及在实战过程中的抵牾。
第一阶段战事
据《晋书?武帝纪》,晋武帝于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诏命前线各军展开全面进攻。由于诸军进入临战需要一些时间,加之原边界距离吴军重要城垒尚有一定路程,所以到次年正月、二月才进入激战阶段。关于王?舰队启程的时间,《华阳国志》卷八载为咸宁五年(279 年)“冬,十有二月,?因自成都帅水陆军及梁州三水胡七万人伐吴”。《晋书?王?传》则载为“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自建平郡(今巫山县)以下的三峡江段都由吴军控制,吴军预先在峡中“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而羊祜尚在世时已从吴军俘虏口中获悉这些布防地点,所以王?舰队已有针对性措施,顺利通过三峡江段。这表明在益州舰队的下江行动中,荆、益两州保持着密切的协作。
按照晋武帝战前的诏书部署,王?舰队在驶出三峡,进入荆州江段后,便开始接受荆州都督杜预的指挥(节度)。二月三日(庚申), 王?舰队攻克江北重镇西陵,继续沿江而下,攻击两岸吴军。
自襄阳南下的杜预所部,正月时已包围了吴江陵城,但一直未能攻克。杜预遂派一部兵力沿长江北岸向上游进军,以便接应王?舰队;同时又派少数兵力偷渡长江,“奇兵八百,泛舟夜渡”,埋伏于乐乡城外。乐乡是吴军在长江南岸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且是其长江舰队停泊基地。当上游吴军被王?舰队击败,逃入乐乡城内时,杜预所遣伏兵随之混入城内。王?舰队于八日(乙丑)抵达乐乡城外江面,与吴军舰队展开会战,将其尽数歼灭,吴荆州舰队统帅“水军督陆景”被俘。王?军与城内伏兵里应外合,于当日攻克乐乡。此战消灭了吴军长江上游的水上力量,使得江北吴军孤立无援,杜预军遂于十七日(甲戌)攻克江陵。 至此,吴军在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已全部被晋军攻占。
同时,指向长江中游的荆州军(江北都督胡奋)、豫州军(刺史王戎)也逐渐进抵江边,围困夏口和武昌二城。下游的扬州都督王浑、徐州都督司马?所部,也基本肃清了江北吴军。战线基本推进到长江一线。
但自全面进攻开始以来,贾充一派从未停止对伐吴前景的质疑:
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
张华本传未载此事具体时间,《资治通鉴》则将其放在平吴之后,属于倒叙,亦无法查证具体时间。本书认为,此事应发生在战事开始后至二月中旬之间。因为在王?军攻克乐乡之前,晋军的进展颇不乐观:杜预军攻江陵、胡奋军攻夏口、王戎军攻武昌,都难以破城;司马?、王浑两军虽扫荡江北,但临江而不敢渡,使战局有陷入拖延的趋势。张华、杜预、王?等力主伐吴者,显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只有在王?舰队攻克乐乡后,才取得了在长江南岸的第一个重要据点,江北的江陵也在九天后攻克,战局才呈现出转机。
在王?的益州舰队驶出三峡,即将与杜预的荆州陆军会师之际,指挥权问题也在凸显。开战之前,晋武帝已经做出部署:“诏书使?下建平,受杜预节度”。杜预到任荆州尚不到一年,而王?在益州经营已有八年之久,只因为杜预与皇室有亲,官品也高于王?,才有这种安排。
如果杜预在王?舰队归入自己麾下之后率部登舰,直取建邺,必将建立灭吴首功。但杜预从大局出发,做出了不和王?争功的姿态。他判断:如果王?舰队能够从三峡攻克沿途要塞,开到江陵与自己会师,那么早已功勋卓著,自然不甘心受制于人;如果王?舰队无力攻克吴军诸要塞,也就无法赶到江陵一带与荆州军会师,更谈不上接受自己指挥的问题。早在获悉益州舰队攻克西陵时,杜预便写信给王?,鼓励他顺江直下,径取建邺,“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王?得此信后大悦:这解除了他被人抢功的顾虑,正可以放开手脚建功立业。为了向皇帝暗示这种心情,他还专门将杜预的信件转呈武帝,希望武帝能让自己放手一搏。
江陵克定的第二天(十八日,乙亥),王?舰队开到江北,与杜预主力会师。同在这天,晋武帝发布诏书,将王?军号提升为平东将军,由“监”升格为“都督梁、益二州军事”。这是对他数日之前攻克乐乡的嘉奖。发这道诏书时,晋武帝还未必知道占领江陵的消息,但他在这天稍晚时获悉江陵已定,于是又发布一道诏书,部署继续进军的事项:
(一)唐彬舰队划入王?指挥之下。 (二)杜预军队继续进占荆州的长江以南地区。
(三)杜预军队中划拨一万人给王?、七千人给唐彬,编入长江舰队。
(四)王?、唐彬舰队继续向下游进军,占领巴丘(今湖南岳阳市),并继续东下:王?舰队协助胡奋攻夏口,克城后胡奋军队划拨七千人给王?;唐彬舰队协助王戎攻武昌,之后王戎所部划拨六千人给唐彬。然后王、唐舰队顺流攻占建邺。
(五)由于舰队东下,贾充的指挥中心也从襄阳东移到项城,以便协调长江下游战事,特别是司马?、王浑等军与王?舰队的协同问题。
这道诏书表明荆州方面的胜利给了晋武帝信心,使他不顾贾充等人反对,执意将伐吴进行到底。另外,这也是他了解了杜预和王?关系之后的部署:杜预无意于争功,所以命其留在上游;下江直取建邺的任务则留给了王?。
P214-218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