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岭南乡愁

岭南乡愁

  • 字数: 36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江冰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61713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岭南人物风情,历史文化美食;饮茶倾偈日常,烟火气息弥漫;南粤本土热爱,全在一个“趣”字,自由随性表达。
作者自述:
我所钦佩的广东梁启超——不但有激进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有平和的“趣味主义”。他说如果从化学的角度将“趣味”从他身上提炼,剩余的其他可能就剩到一个零了。
换言之,梁启超把趣味看成人生的重要元素,若无趣味,这个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我读到此话,一矢中的,豁然开朗。恰是我在2015年顿悟人生之后深刻感受到的人生道理。
人到中年,为什么要写散文?除了表达我对岭南本土文化的认识之外,更多的是非公利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我们脚下这片岭南大地的点滴感受。与当下功利性颇强的学问,拉开一段距离。
令人欣喜的是,我人生感悟恰好与梁启超先生的主张心有灵犀。寻到知音,亦是人生大乐趣呵。
在多个城市生活过,说不上漂泊,中年后却对“乡愁”特别的看重,尤其是父母双亲离世之后。我对三或四世同堂的友人,羡慕不已。
或许,生命中缺什么就更加珍惜什么。
中年停泊广州,让我心安的羊城。于是,我通过写作寻找内心的故乡家园。于是,有了这本《岭南乡愁》。
我愿《岭南乡愁》寻找到更多知音。
作者简介
江冰,祖籍江苏。先后在福州、建阳、南昌、吉安、深圳、广州等地生活。做过大学教授、杂志主编、企划总监、报纸记者、周刊主编。出版《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等。 现居广州。
目录
岭南之南:广府炊烟袅袅
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
广东:离大海很近,离世界不远
那是今晚广州的中秋月吗?
鸟语花香中的“本土化”
中秋游羊城:一条老街一个古村
徜徉广州:季节轮回之间
步行北京路,寻找老城故事
春天,从城里到郊夕卜
春末访黄埔军校
龙潭古风天后诞
羊城“鬼市”:没有幽灵,唯有生活
广州人的深山雅居
秦砖汉瓦:成就南越王宫
深圳沙井:蛙气冲天,会展中心
禅城:古风犹在
广佛同城:血缘般天然亲近
东莞南社,祠堂后面的故事
佛山颂
岭南之北:古道雄关豪迈
梅关古道:一来一往到广州
雄关豪迈,珠巩灵动:南雄客家一片天
始兴南雄:海上生明月,明月出青山
清远:一条北江,一座瑶寨
清远大山,有一种美丽你不懂!
祠堂文化节:看祠堂,看乡村,看文化
岭南之西:秦汉风云越两广
广东“三个半文化”的半个?
粤语:一路向西
湛江有个“广州湾”
肇庆:端州古城墙一片金黄,瞬间幻影呈现
四会古邑:千年六祖百年玉
广宁怀集:一条绥江,十万大山
石狗寂寞,双眸中似有不尽话题
封开,那座曾经辉煌的古城
大山云雾缭绕,浮出一轮明月
茂名:粤西文化余晖中的“石油之城”
高州:千年冼夫人,传奇高凉郡
车过台山三合镇
桂林甲天下:一半山水,一半人文
南宋灭亡,遗响绵绵
一条西江:让广东广西成为一家
一碗螺蝴粉:说不尽多少柳州事
玉林古风:从围屋到“狗肉节”
走过南宁:边境街印象
岭南之东:山海间有文脉商道
来回粤东与粤西
侨乡:内外两个台山
潮汕文化的内里乾坤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隐约可见苏东坡
揭阳潮州,一掠而过
惠东:巽寮湾与双月湾
粤东海边:听人讲海盗的故事
潮州汕头:一文一商,相得益彰
粤东潮州:古风、神道与商道
梅州客家:有围屋有耕读,还有侨商与海洋
岭南美食:茶盏间浓的乡愁
似曾相识的瀨粉与童年记忆
从广州瀨粉到南方米粉家族
羊城广州,每一条街都潜伏着美食
粤菜,亦在传统与西式之间徘徊
遥对羊城:珠江岸边的深井古村
广州“宋”餐厅:将川菜提升层次
广州酒家:让“色香味形具”美丽升华
广东美食:闪烁地域文化光芒
食在广州,可缓缓归矣
后记
摘要
     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 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福州,我长大的城市,我视为童年记忆故乡。如果梦中出现祖屋,那是一座被大榕树覆盖的小楼,东街口与南门兜之间,白山与乌山之间。还有更久远一点的福州远郊马鞍军区大院,红砖宿舍楼,大门有兵哥站岗,田野有农伯耕地,山坡有军事战壕,山顶有雷达基地;楼后是野山环抱,春天摘桑果,夏天偷石榴,秋天扒杨桃,冬天打松果,前后楼养鸡,顺带种玉米。幼年遭遇“”:摸爬滚打,南征北战,男童斗殴,女娃吵架,停课闹革命,冲击大军区,世间武斗,硝烟弥漫,儿童世界,依旧疯狂玩耍。骑车冲大坡,猫身钻水道,石头战打破脑壳,学游水掉进池塘;男孩女孩界限分明,却在有月亮的夜晚,一块玩红军抓白军,女孩尖叫,男孩骄横,胜败终止于女孩全体逃进女厕所。家家大门敞开,捉迷藏躲猫猫没有禁区,无邪的童年,就在马鞍军区大院,就在铜盘小学,就在福州城边。 小吃味道中的故乡 我对广州濑粉特别喜爱,第一次遇到,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仿佛老友重逢。而我才来广州十年,为何如此?难道那小小一碗的濑粉中藏着童年,藏着家乡?藏着某种神秘的召唤吗?细腻粉质的大米制品,加入海鲜和其他荤味,熬成一锅,可口鲜美,十足小吃风范。一回看电视节目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突然醒悟童年记忆顽强,福州城的锅边糊与广州城的濑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米粉类、汤呈糊状、海鲜味道、滚烫人口。说实在的,我在福州长大,虽然离开三十多年,曾经也就回去过一回,但童年记忆始终盘旋不去。而濑粉其实就是广州的米粉,这又让我回想起南昌炒粉——当地的早点加名菜。肉丝豆芽黄芽白菜梗加辣椒,铁锅大火快炒,师傅边炒边用锅铲下料,锅铲一敲锅沿,佐料爽快进锅,哐哐哐!动作麻利,眼花缭乱;铁器相撞,声音悦耳。南昌,我生活了十多年,炒粉炒田螺是最深的印象。小吃里的故乡记忆,原来也是可以延续叠加的,一如广州濑粉、福州锅边糊、南昌米粉。在深圳还待了五年,记忆匆匆,恐怕与没有特色小吃多少有关。所谓乡愁,常有童年味道相随。 父母居住地即故乡 20世纪70年代,我的军人父亲由福州调往江西吉安。我从知青插队的福建转到吉安,翌年恢复高考,即离开吉安到南昌生活。父母居住的城市也就成了探亲的地方。一晃四十年,直至今年父亲去世,似乎都没有真正了解那座城市。我最后离去时写道:告别一座老城,告别一条小街,没有祖屋,没有亲戚;远处有百年老酒飘香,近处是匆忙崛起楼盘,熙熙攘攘的居民,往复着开门七件事的庸常。一个人的逝去或远离,只留下相识不久的邻居的几声叹息,没有街坊间的记忆,少有熟人的面孔,老城十年前就被重组,青年时代的回忆,徒留一盘炒米粉一坛瓦罐汤,难道食物记忆最顽强?走到小街尽头,默然伫立十秒,告诉自己,告别了——父亲居住的城市,几无牵挂,唯有怀念。这个故乡其实是记忆淡薄的,但又是父母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 乡愁似一张拼图 福州、吉安、南昌、深圳、广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故乡地盘在叠加中扩大。也许,这在当下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广泛现象,尤其是那些颇有游子气质的家族。没有故乡的游子,在城市里的漂泊感将日益加深:祖籍地遥远了,出生地淡漠了,成长地换了若干城市场景。生存的四处漂泊——故乡于是有了第一第二第三。其实,全看情感依恋,全看父母根系,倘若无有,倘若淡忘,故乡二字就可能被悄然抹去,就像儿时的蜡笔涂画被白色覆盖,覆盖了,也就空白了。反之,我又奇异地愈加迷信:大至地域小至生活空间对个人无可置疑的影响,每个人都是那个地域那个空间里生长的一根青藤,一旦机缘相遇,一旦生命相连,哪怕短暂,即刻呈现差异性——那么鲜明,那么不可调和,背后依稀可见青藤生长的本土。那么质感,那么坚固!全球化尽管惊涛骇浪,本土依然如千年磐石,屹立不动。明乎于此,我心自安:有情感维系处即故乡,有记忆依恋处即乡愁。无论她是专享或多个,抑或如我构成一个拼图。色彩斑驳的乡愁拼图啊!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