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明中的疯癫 一部关于精神错乱的文化史

文明中的疯癫 一部关于精神错乱的文化史

  • 字数: 393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英)安德鲁·斯卡尔(Andrew Scull)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572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1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福柯的名著《疯癫与文明》问世后半个世纪,《文明中的疯癫》登上西方各大书店和媒体的图书榜单。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精神病学史学家安德鲁·斯卡尔,在本书中所展开的历史画卷比福柯还要恢弘,上至远古社会,下至现代文明,带着读者开始了对疯癫与理性讨论的奇妙旅程。斯卡尔对疯癫的表现和含义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圣经》到弗洛伊德,从驱邪到催眠,从疯人院到维多利亚避难所,从幽默理论到现代药理学,范围之广令人瞠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人们更为全面地理解疯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阐述了疯癫的积极意义。在艺术史中,很多大师最终走向疯狂,这似乎印证了疯癫与艺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疯癫似乎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各类艺术的创作,比如戏剧、歌剧、小说、绘画、雕塑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直面疯癫
第二章 古代世界的疯癫
第三章 黑暗与黎明
第四章 忧郁与疯癫
第五章 疯人院与疯大夫
第六章 神经与神经质
第七章 大禁闭时代
第八章 退化与绝望
第九章 半疯之人
第十章 令人绝望的诊治
第十一章 一段意味深长的插曲
第十二章 一场精神病学革命?
注释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索引
摘要
     第一章 直面疯癫 文明中的疯癫?疯癫难道不应当是文明的对立面吗?毕竟启蒙思想家们说过,人与兽的分别就在于人有理性(Reason)的官能。若果真如此,无理性(Unreason)就越过了这道界线,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从文明转为野蛮的条件。这样看来,疯癫并不在文明之中,而是全然归于文明之外,两者格格不入。 然而,细想之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吊诡的是,疯癫并非只是与文明保持对立,也不仅存于文明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艺术家、戏剧家、小说家、作曲家、神学家、医学家和科学家关注的一个中心课题,更何况它几乎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要么是我们自己遭遇理性和情感的困扰,要么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也就是说,疯癫并不在文明之外,它是文明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同小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这个问题会不断侵入我们的意识。这样一来,它就是临界的,同时又是非临界的。 疯癫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它的神秘至今仍令我们困惑不已。丧失理性,决绝于一个其他所有人都自以为身处其中的符合常理(common sense)的世界,陷入足以粉碎心智且令某些人难以自拔的情感淆乱:虽然我们归属不同文化,但这些体验是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共有的。精神错乱在人类的想象中挥之不去。它既迷人,又可怕,很少有人能对它的恐怖无动于衷。它不断提醒我们,我们对现实的把握有时是多么靠不住。它挑战了我们所理解的人之为人的极限。 我要写的主题是“文明中的疯癫”。两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复杂而多义的互动,是我想在本书中探索和阐明的。为什么用“疯癫”这个词?它闪烁着时代错置的意味,甚至含有一种对他人苦痛的漠视——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要称这些苦痛为“精神疾病”(mentally ill),或者更糟的是,这是在选用一种诬蔑和侵犯性的措辞。将更多的苦难累加在疯者身上,给已经加诸他们身上几个世纪的污名再添上几笔,都远非我的意图。心智的丧失给受害者、他们的亲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是任何面对这一课题的人都不应忽视的,更不能贬低其重要性。这其中包含着最为深重的几种人类苦难形式:悲伤、孤立、隔绝、折磨以及理性和意识的消亡。那么,为什么我再一次地且更坚决地避用柔和一些的字眼——比如精神疾病或精神困扰——而是刻意使用如今被我们认定为刺眼的“疯癫”一词呢? 精神病学家已经被我们认定为精神病理学这个神秘领域的专家,在他们看来,使用这样的词通常是一种挑衅,一种对科学及其福佑的否定——他们自认是科学的典范。(奇怪的是,那些厉声否认精神病学主张,拒绝精神病患标签,自称精神病幸存者的人,恰恰出于这个原因而欣然接受了“疯癫”一词,以此作为一种反抗。)那么我对书名和术语的选择是否有违常理,或者是否表明我和许多重要作者——如已故的萨斯·托马斯(Thomas Szasz)。——一样,认为精神疾病是一个迷思(myth)呢?绝非如此。 疯癫是理性、思维和情感出现了严重而持续的混乱,在我看来,这是在任何已知社会都能看到的现象,它在实际和象征的层面,对社会结构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本身构成了严重威胁。把它接近看成一个社会建构或归类问题,在我看来只是浪漫的傻话,或者是毫无用处的套套逻辑(tautology)。有的人不管抑郁还是躁狂,总之是对情感失去了控制;有的人无法和多数人一样理解常理现实和我们所处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幻觉,或是宣称某些事物的存在,而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患有妄想症;有的人在行为处事上与其所属文化的俗约和惯例有显著分歧,当身边的人或团体行动起来,试图用一般的矫正手段遏止他们时,他们视若无睹;有的出现了特别夸张与无常的言行,或有着痴人般毫无遮拦的怪诞精神生活:在被我们视为无理性的人群中,这些人是核心,千百年来我们认为这些人“疯”了,或是用其他一些类似的字眼来指称他们。 为什么要写一部“疯癫”或“精神疾病”的历史?为什么不称之为精神病学史?对这类问题,我来做一个简单的回答。那样的“历史”根本就无法构成历史。我有意探讨两千多年来疯癫与文明的对峙。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像疯癫以及与之同源的失常(insanity)、错乱(lunacy)、狂乱(frenzy)、躁狂(mania)、忧郁(melancholia)、癔症(hysteria)等词,不但是大众甚至受教育阶层常用的,也是举世通行的。除了作为一种俗语来表达对非理性的共识,“疯癫”无疑还是一些医学人士乐于采纳的术语,这些人希望用自然主义的措辞来阐述疯癫的危害,有时候还要治疗这些与社会脱节的人。即使最早的“疯大夫”(mad doctor,他们当时就这样自称,其同时代的人也这么称呼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在整个十九世纪,这个词连同错乱和疯狂等词,一直在被堂而皇之地使用着,直到后来才渐渐变成语言禁忌。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