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格 一生一剧本 修订版

人格 一生一剧本 修订版

  • 字数: 13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朱建军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802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格是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信仰、气质、品德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由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本书从两个维度阐释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早期的“初体验”,以及根植于历史、人文等人类共同体验和传承的“原型”;演绎人格对个体命运必然性的深刻影响。
目录
胎内生活
“核心存在”与“自我意志”
原型
胎内环境
胎儿的“感应”
胎内的原型激发
胎儿影响母亲
胎儿的自我选择
无可改变的“原始印刻”
“存在感”与“存在”
出生
出生印刻
对死亡的恐惧与向往
“无条件的爱”的丧失
“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早期基本印刻
魔鬼原型的激发
死神原型
英雄原型与赤子原型
上帝原型、道原型
出生认知烙印
与外部世界的第一次互动
早期生活(约3岁前)
早期印刻
最初的符号化
自我存在感
“非我”
人生的基本脚本
早期生活中的一些原型
原始儿童期(约3~6岁)
意象的产生
概括化
意象的关系
故事:时空中的意象关系
自我意象
人生脚本故事
学龄期(约6~12岁)
逻辑思维
现实化
自我
青春期
人格定型
性别认同
人生规划
未来的人格发展
成年后的现实化
恋爱、做父母的影响
死亡
解放之路
人格分类
内倾和外倾
自恋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
反社会人格
抑郁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
癔症型或表演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
冲动型人格
人格崩溃的反应
摘要
     “核心存在”与“自我意志” 我们的理论从这个命题开始:人的核心存在有意识以及自我意志。 一个人在人生的第一刻就有意识和自我意志,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刻也还有,一生中每个时刻,人的核心存在都有意识和自我意志。 其实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这个命题。或者说,我们没有办法向那些不相信这一点,也不愿意相信这一点的人证明这个命题。所谓证明,是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是运用逻辑思维工具,从前提不容置辩地推导到结论。就像所有的思辨活动一样,只有那些持有共同的前提,并且也运用同样逻辑(比如我们都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或近代西方哲学的数理逻辑等)的学者们,才能够就一个问题得出一致的结论。而我们所能给出的前提本身,是不能够被证明的。如果要证明这个前提,那我们就需要给出一个更基本的前提,然后用逻辑证明:这个更基本的前提可以合理地推演出一个结论。而这个更基本的前提又如何证明呢?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更更基本的”前提……最后我们必须到达一个关于世界和生命,关于一切的总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不需要证明的,而且我们希望它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第一公理”。不幸的是,人类从来没有能在这个“第一公理”上获得共识。比如说,宇宙的起源,是源于一种非个人化的宇宙意识,还是源于接近没有意识的物质?如果是后者,那么意识又是如何出现的?动物有意识吗?如果不是所有动物都有意识,那么是从哪里开始有了意识?对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共识。既然如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从一个尽可能接近源头的地方,从某一个命题开始,作为我们后续讨论的基点。 为什么我们不把本书中的这个基本命题称作“假设”?这是因为,“假设”是需要用后面的证明或者证伪来给出一个结论的。“假设”隐含的意思是,它是一个有待证明或证伪的命题,不能被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就不能叫“假设”。 命题中所谓的“人的核心存在”,指的是在一生的第一刻,也就是刚刚形成受精卵的一刻,那个时候的那个人的心灵。我当然知道,有很多心理学家不相信受精卵或胚胎有心灵,他们认为胚胎只是一团组织。正如我们刚刚说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也并没有办法说服他们,这只是我所采择的一个前提,我相信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命题能够使我们的整个理论完整而内部和谐,而经验也让我愿意相信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或者可以换一个角度:我们看一个成年人,他有自己的人格结构,有的人人格结构完整,有的人则差一些。我们知道这个人格结构是在他的生命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我们所说的“人的核心存在”就是后天所形成的整个人格结构都还没有建立之前的人的存在。 我认为一个人的核心存在是有意识的,如果丝毫没有意识存在,就不能说是一个心灵。因此,我们定义人的核心存在是一个心灵,我们说人的核心存在是有意识的,这同时也在说,有意识的那个主体被我们称为人的核心存在。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命题而不是两个。 不过,这和大多数人的日常经验似乎相矛盾,因为大多数人不记得自己在胚胎阶段一开始就有意识。对此,我们要做一点说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意识存在不同的水平或强度。对于低水平的意识或者说很弱的意识,我们可能不大了解其存在。如果我们把意识比作光,很微弱的光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未必能觉察到。在弗洛伊德之前,我们很难理解,有些意识是我们很难觉察到的意识。说我们觉察不到的意识存在似乎是一个言语的悖论,但是弗洛伊德之后的我们对此已经可以理解了。比如“潜意识”和“前意识”虽然很难被个体觉察,但它们依然是一种存在着的意识。我们相信,在胚胎刚刚形成时,人的核心存在或者说人(这是人的最早的形态)也是有意识的,但是此意识很微弱——也许因为其微弱,我们对其觉察很少甚至没有。另外,也许当时那个意识虽然微弱,也还是能觉察到的,只是我们那时还没有发展记忆能力,几乎接近忘记了那段生活。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观察那些两三岁的儿童时,丝毫不会怀疑他们是有意识的,但是他们成年之后几乎接近记不起两三岁时的事情,这只是记忆不足,而不是因为当时的他们没有意识。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