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

  • 字数: 29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孙晓娅 著, 黄怒波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3013487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但在中国诗歌史上,男性文人士大夫或现代知识分子一直为诗歌创作主体,而作为镜像共生的女诗人和女性诗歌则长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五四”以降,越来越多优秀的女诗人“浮出历史地表”,了解女性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生成史、接受史和传播史,爬梳和整理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总结现代知识女性的诗艺探索,变得至关重要。 本书选取冰心、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力图还原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和丰富的历史成因,探察她们的审美旨趣、诗性感悟、情思向度、史家定位乃至超卓的诗艺成就和传奇人生,勾勒出近现代文化语境中女性诗歌的创作群像,展现中国现代女性诗歌发展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孙晓娅 ---------------------------- 孙晓娅,女,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学术专著五部,曾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鉴定等级为“优秀”)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多项。 黄怒波 ---------------------------- 黄怒波,笔名骆英,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丹曾文化总策划。出版诗集、散文集13部,并被翻译成9种语言出版。
目录
目 录 导论:中国女性诗歌的流变及经典化历程 / 1 1.“林下风”与“闺阁气”:作为文人士大夫文化镜像的女性诗歌 2. 创作转型与主体确立:现代女性诗歌话语的建构与衍生 3. 性别自觉·日常碎片·智性介入:多元语境中女性诗歌的探索与突破 结 语 / 27 第一章 “诗的女神”之馈赠:冰心 / 29 第一节 中国新诗的“芽儿” / 33 1.“新女性”与“诗的女神”出场 2.“隆隆的回响惊醒了我的诗魂” 第二节 “零碎的思想”:开小诗之先 / 48 1.《繁星》《春水》的艺术特色 2.“情绪的珍珠”:“小诗的流行时代” 第三节 “爱的哲学”与“五四”新女性 / 61 1. 个体与人类的恩慈:从母爱到人类之爱 2. 从童年的歌者到旋涡里的青年 3. 自然之美与宗教精神的交融浸润 4. 虚无的感伤主义:“爱的哲学”之瑕疵 第四节 “真”与“美”:建设“诗的王国” / 86 1.“心灵的笑语和泪珠”:文贵求“真” 2. 澄净而优美:飘逸着神性和温柔之光 3. 略显单薄的美:一道独异风景线 结 语 / 107 第二章 “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 / 109 第一节 “徽音冠青云”的传奇人生 / 114 1. 传统与新式教育合璧 2. 北平名媛的野外勘测 3. 逃难流离与“士”之精神 第二节 承袭与酬唱:“焕发出美感的辉光” / 129 1. 情思变幻·美感形象·视觉意象 2. 酬唱应和与文本互渗 第三节 移步现实:“追求超实际的真美” / 165 1.“街角”的“微光”和“小楼” 2.“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第四节 新诗现代性的自觉实践:“细致飘渺的彷徨” / 171 1. 从“山河的年岁”中品读生命内质的流动性 2. 戏剧性与镜头游弋下的“抒情我” 结 语 / 185 第三章 在新鲜的焦渴中创造:陈敬容 / 187 第一节 生命的歌吟与映照 / 189 1.“叹息我从未翻起过一朵浪花的平凡的生命” 2. 从蜀中“皓月”到现代生命的“窗” 3.“在荒凉的西北高原做了一场荒凉的梦” 4. 给予的热望 第二节 现代意象的建构与中西和弦的美学实践 / 213 1. 丰沛的感悟与独立人格:现代意象的建构 2. 波德莱尔的影响:在翻译和创作之间 3. 古典诗美的烛照与现代性追寻 第三节 践行“丰满”的生命诗学 / 228 1. 生命意识的多重交响 2. 不绝求索:向晚的精神向度 第四节 力的合奏:“美女的温柔,猛虎的力” / 244 1. 语言:“鸟翅扇起涛声” 2. 意象:“感情是一条鞭子/ 生活是一阵雷” 3. 节奏:“奔去,奔去/ 迎着扑面的风沙” 4. 延伸:“向边缘外的边缘” 5. 溯源:“痛苦—— 一个炼狱” 结 语 / 279 第四章 中国诗坛常青树:郑敏 / 281 第一节 “不可竭尽的魅力”:中外诗人的影响源流 / 283 1. 诗性萌芽:中国诗人的影响 2. 决定“写作的重要色调”:西方诗人的影响 第二节 “静夜里的祈祷”:智性的泉源与写实的象征 / 299 1. 开拓新诗现代化道路:西南联大诗教资源 2. 感性与知性互为表里 第三节 “灵魂中的思绪正奔腾”:在时代烽烟中雕塑思想 / 309 1. 沉潜着灵魂的意象 2. 观物与结构:诗的磁场 3. 凝视:“在一个偶然的黄昏” 第四节 “不谢的奇异花朵”:“归来”后的探索 / 331 1.“无意识”与“不存在的存在” 2. 语言观与女性意识:重建“文化国土” 3. 古典与后现代融汇:《诗人与死》及后期诗学构建 结 语 / 359 后 记 / 36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