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主体哲学研究

城市主体哲学研究

  • 字数: 186
  • 出版社: 光明日报
  • 作者: 耿芳兵|
  • 商品条码: 97875194765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城市主体与以往抽象的主体思想不同,城市主体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改造空间的实践活动。城市作为人改造自然的实践产物,对其的改造过程体现了人运用客观规律并进行空间实践的主体力量。与此同时,人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将部分本质转移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广场等客观对象,作为实践产物的城市反过来承载了人类意愿、记忆与情感,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与主体的结合过程在宏观维度上体现为对经济、政治与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微观维度上体现为对城市建筑、街道与公共广场的总体分析。最终,二者统一于以主体治理为核心的现实维度。 就当下城市现实而言,城市社会的种种困境展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与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共同体”理论以实现城市现实维度的解决策略,凸显了城市哲学指向现实的理论姿态。
作者简介
耿芳兵,女,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城市哲学。先后在《哲学动态》《思想理论教育》《哲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哲学研究中的两种诠释方案及其困境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诠释方案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诠释方案 一、价值评判 二、心理范畴与空间体验 第三节 两种方案割裂阐释的危机 第四节 解决方案:空间叙事范式的可能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阐释面临的双重困境 二、空间范式的转换及其具体形态 三、范式及其未来:通向空间叙事的重构之路 第二章 城市主体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 资本逻辑与人的主体地位 一、资本与城市的耦合关系 二、城市主体及其空间感重建 三、“城以为人”:城市研究中的人学旨归 第二节 城市主体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 一、方法论缘起: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抽象“人口”概念的批驳 二、“无产者”与“物产者”:城市主体的双重幻象 三、城市主体力量的显现 第三节 城市主体的市民社会基础催生出共产主义理想 一、市民社会的基础 二、主体的实践过程 三、共产主义理想为代表的城市精神 第三章 城市主体之宏观维度分析 第一节 基础维度:全球化视域下的城市发展 一、空间生产与全球城市 二、全球性与地方性的诸种特点 三、“士绅化”与城市主体的动态更新 第二节 政治维度:城市主体的空间治理智慧 一、空间潜藏的政治关系 二、“城市革命”“帝国”等空间政治症候 三、阐扬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向度 第三节 文化维度:城市主体的精神气度 一、“恶”的城市与文化焦虑 二、“闲逛者”视角 三、精神气度:一种对抗屈从的主体力量 第四章 城市主体之微观维度分析 第一节 建筑本质的存在规定 一、对作为抽象尺度建筑物批判的若干意见 二、建筑蕴含的人与空间关系的三重规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