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

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当代中国文学学家文库

  • 字数: 333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陈平原
  • 商品条码: 97873031113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0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三十余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目录
上篇 现代中国的文学 半部学术史,一篇大文章 一、学者为何自述 二、自传与自定年谱 三、“我与我的世界” 四、“诗与真”的抉择 五、“忏悔录”之失落 六、“朝花夕拾”与“师友杂忆” 新教育与新文学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学史”的意义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 一、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二、“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三、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五、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六、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 一、文体家的别择 二、论著、杂文与演讲 三、古书与口语的纠葛 四、直译的主张与以文言述学 五、文体的“抵抗” 中篇 现代中国的大学教育 中国大学百年? 一、两种大学史 二、关于“旁采泰西” 三、关于“上法三代” 四、敢问路在何方? 大学之道 一、书院之远逝 二、借鉴书院的努力 三、书院在世纪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一、大学历史与大学叙事 二、三闾大学与西南联大 三、两个北大的纠葛 四、故事化了的“老大学”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一、日渐分裂的大学校园 二、大学扩招与“国学热” 三、素质教育与通识课程 四、学术工程与评审文化 下篇 现代中国都市研究 “五方杂处”说北京 一、为什么是北京 二、作为旅游手册的北京 三、作为乡邦文献的北京 四、作为历史记忆的北京 五、作为文学想像的北京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北京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一、在“记忆”与“忘却”之间 二、城市历史与文学想像 三、穿越诸多学科领域 四、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北京” 五、引而未发的“双城记” 城阙、街景与风情 一、帝国风云与个人游历 二、作为“景物”的宫阙 三、在禁苑与公园之间 四、日渐模糊的风俗画 五、十字街头的“巡警” 六、新学如何展开 七、观察、见证与遥想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一、众说纷纭的“西安之行” 二、何处是长安 三、爱情、女性还是都城 四、可疑的“古都”情结 五、时间意识还是空间想像 六、如何“遥想汉唐盛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