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字数: 321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黄俊杰|主编:黄俊杰
  • 商品条码: 9787561758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1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黄俊杰,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总主持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台湾大学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2007)、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 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2007)、《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risaction Plablistlers,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an(2001)、《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目录
余序 自序 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之目标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方法刍议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叵性的活水源头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一)引言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 引用书目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一)引言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三)儒学的“宗教眭”之特质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语 引用书目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五)结论 引用书目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六)结论 引用书目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一)引言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九、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一)引言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一)前言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七)结论 引用书目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四)结论 引用书目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引用书目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一)前言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五)结论 引用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