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曲学史(精)

中国古代曲学史(精)

  • 字数: 590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李昌集
  • 商品条码: 9787561717905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763
  • 出版年份: 2007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李昌集,1949年生,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89年于扬州师范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受业于博士导师,任中敏先生,1992年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出版和发表论著一百多万字,所撰《中国古代散曲史》获国家教委1995年全国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海内外学术界广泛获得好评,论文《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学、唐代文艺学》(与王小盾合撰)获1996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目录
导论  一“大曲学”与“小曲学’  二 曲学史和曲学史研究的意义  三 本书的学术原则与研究体例 第一卷 元代曲学史  第一章 元代曲体形式的变迁与曲学的产生   第一节 元代曲体的变迁   第二节 元代曲学的产生  第二章 元代关于“曲”的观念   第一节 元代有关“曲”的概念及曲体分类观    一“曲”:一个既“旧”且“新”的概念    二“乐府”与“传奇”    三 “杂剧”与“南戏”    四 “小令”与“套数”   第二节 曲体品性论    一 士夫文人的曲体品性论    二 平民文人的曲体品性观  第三章 元代的“曲史论”与有关曲史的文献   第一节 元曲缘起之诸说    一 源金说    二 文人发起说    三 曲源民间:元代“曲学”无意中透露的信息   第二节 两个视野的元曲史文献    一《录鬼簿》及其包涵的“曲史”意味    二《青楼集》:民间曲文化的珍贵资料    三 元代的曲作选集  第四章 元代的曲唱论   第一节 《唱论》所论之“唱”的性质    一“唱”的分类与“清唱    二 《唱论》的“文”雅观与清唱理论    三 《唱论》的“歌之所忌”及其意味  第五章 元代的曲体形式论   第一节 《中原音韵》的北曲格律论    一 《中原音韵》归纳的北曲音韵体系    二 北曲“乐府”格律论   第二节 “乐府”语文规范论    一《中原音韵》提出的北曲“乐府”语文规范    二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一—“乐府”语文规范的总体纲领  第六章 元代的曲体创作论与曲体文学风格观   第一节 北曲“乐府”创作论    一 “明腔、识谱、审音”:立足于“乐”的曲体创作论    二“凤头、猪肚、豹尾”与“语意俱高”:立足于“文”的曲体创作论   第二节 元人的曲家评与风格观    一 元人的曲家评    二 元人的散曲文学风格观   第三节 元人的“戏剧”观    二 元人的“传奇”品性说    三 关于“九美”说  本卷结语 第二卷 明代曲学史  第一章 明代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历史使命   第一节 明代南北曲的起落    一 明代北曲的衰落    二 明中叶后南曲的兴盛   第二节 明中叶后文化中心的南移与吴越曲学家群 一 明中叶后文化中心的南移 二 吴越曲学家群 第二章 明初朱权曲学——元代曲学的延伸 第一节 朱权的曲体学与曲史观 一 元代曲学的综合和延伸:朱权曲学的总体性质 二 朱权的曲体格律论 三 朱权的曲史观 第二节 朱权的杂剧论和“乐府”论 一 杂剧论 二 乐府论 第三章 明代的曲体发生论与曲体分类观 第一节 声歌发生论与曲体“声”本观 第二节 南北曲体发生论   第三节 明人的曲体分类观 第四章 明代的曲唱论 第五章 南曲曲体形式论 第六章 明代的曲体文学论 第七章 明代的戏剧学 本卷结语 第三卷 清代曲学史 第一章 明代曲文化态势与清代曲学的走向 第二章 李渔的戏剧学:晚明戏剧学的集成与深化 第三章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古代戏曲批评的深化与新变 第四章 清代曲学的“复古”与历史学曲学的萌生 第五章 王国维、吴梅的曲学研究:古代曲学的终结与现代曲学的起步 最后的结语 后记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