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和谐共生(中华思想原典笺评)

和谐共生(中华思想原典笺评)

  • 字数: 103
  • 出版社: 百家
  • 作者: 任起顺
  • 商品条码: 97878070390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0
  • 出版年份: 2009
  • 印次: 1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历史久远,博大精深。中华思想从 始以来,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是共生共存的。 中华思想中正确、科学、先进的理念、观点、原则是中华思想主流,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知、真理。其主体是为 了和服务于人类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其具有永恒强大的生命内力和与时俱进的适应活力。中华思想的 “和谐共生”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是全面的,是系统的,是整体的。从两 千五百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字记载中就比较集中,比较 正确地反映在十个字的内涵中。这十个字是:人、道、易、利、仁、义、 诚、礼、智、学。 这十个字内涵,在指导人类实现“和谐共生”中,每个字所揭示的规 律是各有基点,各有侧重,各有导向。这就是: “人”的“物人为一”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道宗旨。 “道”的“道法自然”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规律法则。 “易”的“允执厥中”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思维定律。 “利”的“利用安身”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价值观念。 “仁”的“爱人利物”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性信念。 “义”的“居仁由义”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行为总纲。 “诚”的“诚实守信”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做人原则。 “礼”的“谦让求和”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公德基准。 “智”的“遵理载公”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智力关键。 “学”的“学而成圣”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成长道路。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其十个字内涵所表达的都是朴实、明 白、适用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说“道不远人”。如果现代人一味故作玄奥 、高推圣境,反而又如孔子所说“人之为道而远人”。因此,对十个字中 “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解,现代人应注重其现实的实践和适用价值。在先 秦时期仅有的典籍中,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在表述上虽然是有 限的,而且多为语录式、判断式、结论式;但是,都是着眼于人类共同的 长远利益的实现,立足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空泛议论。因而,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是无限的。现代人要做 到,以古为今用,启迪心智为目的,以正确思维,现代观念作诠释。这样 或许能够更接近原旨意思,更体现时代发展,更有利于指导现实。在进入 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华民族率先走上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当代人类的主流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思 想。本书引证部分先秦时期典籍中的古文,是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 思想所作的表述。书中还试图用现代思想加以简要的点评。主要是想证明 中华民族走上“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 择,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必然选择。
目录
前言 一、人——物人为——人道宗旨 (一)人是形神一体 (二)人源天地万物 (三)人同万物共生 (四)人为万物之灵 二、道——道法自然——规律法则 (一)道法有常 (二)道法无穷 (三)道法可知 (四)道法不谄 三、易——允执厥中——思维定律 (一)易谓生生不已 (二)易因刚柔相推 (三)易借苟得其养 (四)易求允执厥中 四、利——利用安身——价值观念 (一)利为人欲 (二)利用安身 (三)利济天下 (四)利达义和 五、仁——爱人利物——人性信念 (一)仁是爱人利物 (二)仁源恻隐之心 (三)仁须克己复礼 (四)仁为行动指南 六、义——居仁由义——行为总纲 (一)义本居仁由义 (二)义要以义取利 (三)义遵适宜原则 (四)义贵自觉信守 七、诚——诚实守信——做人原则 (一)诚为做人之道 (二)诚为信用之本 (三)诚为道德之固 (四)诚为天下之结 八、礼——谦让求和——公德标准 (一)礼的主旨是谦让 (二)礼的功用为求和 (三)礼的形式要俭约 (四)礼的推行须依法 九、智——遵理载公——智力关键 (一)智成功业 (二)智遵规律 (三)智载公正 (四)智生思虑 十、学——学而成圣——成长道路 (一)学而成圣 (二)学务自虚 (三)学穷其理 (四)学以致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