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

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

  • 字数: 37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朱崇科
  • 商品条码: 97875426286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1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朱崇科(1975—),男,山东临沂人。广州中山大学文学学士(1998)、硕士(2001),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2005,文学方向)。现为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佛光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区域华文文学(港台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等)、文学理论等。著有《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台北:唐山,2004)和单篇论文数十篇。攻博期间曾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200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5)、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奖学金(President Graduate Fellowship 2003)等。电邮:zhuctlk@mail.sysu.edu.cn。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本土(性)谱系学与理论建构 绪论: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 一 本土的嬗变:从概念纠缠到意识形态集结与文本呈现 1.1 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 1.2 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论1920—1940年代的文学本土变迁轨迹 1.3 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 2.1 (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 2.2 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红高梁家族》和《天国之门》为中心 2.3 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 二 本土的流动与辩证 3.1 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 3.2 建构马华文化/文学——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 4.1 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 4.2 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 下编 个案分析中的本土深化 导言 三 本土意象本土话语 5.1 后殖民本土:去殖民化和回归本土——论王润华的热带丛林和南洋水果 5.2 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 6.1 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 6.2 游移的“恶”托邦——论《吉陵春秋》中的旅行本土 6.3 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论张贵兴的雨林书写 四 本土视维 7.1 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岜的本土收放 7.2 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 7.3 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 7.4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适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 结论与余论 附录 1 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2 区域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本土性的纠葛》台北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 3 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南方喧哗一一马华文学的政治抵抗诗学》 4 阅读·越读·悦读——品尝小说的三种境界 5 谁的东南亚华人/华文文学?——命名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6 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 7 自由出入内外:阅读马华文学——访中山大学朱崇科副教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