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

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

  • 字数: 38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张咏华
  • 商品条码: 97875426282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3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张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英国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理论、中外大众传播比较研究、中外网络传播与网络新闻业比较研究、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系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曾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和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到我国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撰写出版的著述中,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专著、教材和译著(包括合作项目)有11部、学术论文有约80篇。代表性专著有:《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学术论文代表作有:《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我国信息公开实践的发展》、《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哈贝马斯协商式民主思想的学术渊源》、《公民新闻事业”现象及其对国际传播的潜在影响》、《试论信息化时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多种渠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经济模式》、《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等。
目录
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 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哈贝马斯协商式民主思想的学术渊源 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 媒介分析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一贝尼格的“控制革命”论评析 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 试论威廉斯的大众传播的文化社会学理论 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 试论跨文化传播的合理化维度 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信息公开制与知情权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 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 迈向新闻文化集团——上海报业媒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探析 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试论信息化时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多种渠道 “公民新闻事业”现象及其对国际传播的潜在影响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试论国外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大陆的流行 传播科技的新发展与传媒转型 归于消失,还是再获新生?——试论传媒的发展前景兼与朱光烈先生商榷 信息传播新技术与中国大陆的大众传播 网络挑战电视——解读国外两份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 竞争与聚合:试论电视和因特网的关系 新闻传媒网络化发展新趋势 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新老传媒业的规范管理 试论美国的传播法律和政策研究 浅谈因特网的基本特征和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 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小议 美国新自由主义和FCC新规定之争 政治、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试论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参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兴力量 电子政府的发展:媒介化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经济模式 试论媒介文化和“赛博文化”的关系 《当今政治》为何从国际互联网上消失? 传媒内容与国际传播研究内容考察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 试论新时期党报评论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以《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为例 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透视 试析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 传媒实务探讨 网络时代新闻时效性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性 美国新闻传媒有关总统选举的报道失误引发的思考 新闻媒介的社会信息把关权和企业的“钱包”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