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如此危机

世界如此危机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高连奎
  • 商品条码: 97875426412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4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3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知名学者高连奎继畅销书《中国大形势》《中国 大趋势4》之后又一时局分析力作。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 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 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 。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 高连奎编著的《世界如此危机》内容主要包含三 部分,第一部分为澄清谎言,第二部分为分析时局, 第三部分为指出道路。 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 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 有关的七大谎言。 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 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 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 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 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失业、养老、生活压力大,民众缺乏安全感,自 由和公平无法统一,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就在《世界 如此危机》中。
作者简介
  高连奎,经济学家,香港睿库研究院副院长,经济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新加坡《联合早报》和香港《信报》等多家一线媒体撰稿人,其思想、观点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看过高连奎作品的读者很多都会发出“难得的学术清晰的学者”,“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之类的感叹。为此,高连奎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重视。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大形势》《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其中《中国大形势》得到了柳斌杰的特别推荐;《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一书得到了中国国家最高智囊机构,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的高度赞誉,成为中国政府部署未来十年的重要参考。
目录
前言 世界的模式困局 第一章 你不知道的经济现实:世界与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实现“民富”了吗? 希腊真的是“高福利国家”吗? 福利国家真的效率很低吗? 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该不该受到重视? 用富人慈善取代国家福利可行吗? 直接慈善比间接慈善好? 金融保险能取代社会保障吗? 中国钱多?中国人为什么不安? 穷人信贷能取代社会保障吗? 关于福利社会的七大谎言汇总 第二章 五大发展模式:20世纪的资本主义是否适合21世纪? 为什么德国能够国富民强? 为什么北欧能够幸福和谐? 合作主义社会是怎么回事? 美国是如何建设成“伟大社会”的? 大滞胀:人类社会的分水岭? 社会投资型国家与第三条道路为何失败? 小布什模式:压倒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才能拯救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比尔·盖茨的新型资本主义创想能成功吗? 为什么日本模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产阶级社会? 第三章 问题在哪里: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精英”? 中国现在是”富国”吗? 中国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精英”? 为什么血汗工厂是错的? 中国有些经济学家为何缺乏良知? 中国社会失序的源头是什么? 文粹主义——影响社会进步的另一股力量? 为什么政府决策必须绕开精英阶层?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福利模式:微观体现于比较 美国社保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如何率先建立福利国家的? 日本的养老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做法 德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主要国家的典型医疗保障模式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福利制度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的家庭保障和福利一般有哪些? 第五章 中国应学习:避免福利社会的弊端 如何避免其他国家的弊端? 为什么说福利社会是必要的? 社保模式的种类与比较 为什么福利社会难实行? 现在的福利社会还有哪些缺陷? 第六章 世界模式3.0: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 为什么“大同社会”和“理想国”并不理想?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怎么回事? 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什么好处?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适用于中国与世界 第七章 我们该以什么态度研究中国问题 中国改革不分“左右”,只分“好坏” 中国改革的阻力与动力有哪些? 2030年中国创造人类福祉的奇迹 研究中国要用“大经济观” 研究中国如何避免偏激 影响中国经济研究的两股因素 当代中国应该“多谈些模式,少谈些价值” 美国“进步运动”如何改变美国 中国学者需重拾墨家情怀 附录 后记:时代需要经济学精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