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旗山新文丛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旗山新文丛

  • 字数: 24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黄黎星
  • 商品条码: 97875426265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3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黄黎星,男,福建南安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易》学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孔孟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撰著出版《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等著作三部。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易学与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参与各级别的社科项目多个。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传统文艺观论析 二 经典与经学的笼罩性影响 三 《易》学与文艺的会通 四 现当代相关研究成果概观 五 关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 第二章 《周易》的文艺典范意义 一 卦爻符号的象征形态与美学意蕴 二 卦爻辞的象征性及其文学意义 三 《易》传的文章修辞之美 第三章 《易》学与文艺起源论、本质观 一 原点:《易》之道 二 辨析:“文”之义 三 津梁:三才之道 四 典范:《易》之创制 五 会通:“天文”与“人文” 六 回响:“文”“道”关系 第四章 《易》学与文艺历史观、发展论 一 变动不居:《易》学的观念性影响 二 生生不已:文艺发展的生命力 三 与时偕行:文因时变的认识 四 变以求通:变化发展的要义 五 变易不易:变化中的辩证法 六 革故鼎新:新陈代谢的规律 第五章 《易》学与文艺创作主体论 一 “修辞立其诚”的深远影响 二 对“圣人之情见乎辞”的推阐 三 以“刚健笃实”为主的主体修养 四 “《易》之忧患”的启示意义 第六章 《易》学与文艺表现形式论 一 阴阳要素与艺术形式 二 言、象、意之辨与艺术表现 三 “乾坤易简”说的影响 四 《贲》卦与文饰之道 五 “风行水上”说的启示 六 言有物、言有序与义法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阴阳之道:智慧深蕴与美学启迪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