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朱熹与经典诠释/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朱熹与经典诠释/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字数: 257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林维杰|主编:黄俊杰
  • 商品条码: 9787561786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林维杰,台湾彰化人。台湾东海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at Bochum)哲学博士(2000年)。曾任教于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系,现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学与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为诠释学、儒学与跨文化哲学,尤其关注中国儒学的经典诠释问题。除了本书所论的朱熹学之外,也留心研究宋明理学整体在解经议题方面的诠释学内容,提出了象征与譬喻、自主与依他、伦理学与认识论的诠释学区分。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诠释与诠释学 二、学界研究成果 三、本书各章内容略述 意义伦 第一章 物理与文理——格物穷理与读书穷理的关联 一、前言 二、理气问题与理一分殊 三、格物穷理 四、读书穷理 五、自然与文本 第二章 文理与义理——经典诠释中意义与真理的交涉 一、前言 二、两种研究取径 三、文本与作者的诠释学关系 四、作者意向与文本意义 五、意义的表现与理解 六、意义、意向与真理的关联 七、总结 方法论 第三章 诠释与方法——《读书法》中的诠释学意涵 一、前言 二、《读书法》的诠释学身份定位 三、《读书法》论读书态度与原则 (甲)态度:以物观物、虚心与切已 (乙)原则:转化态度 四、《读书法》论方法 (丙)方法:熟读与循环阅读 五、方法与人文科学 第四章 以心比心与经文互解——论《论语》的理解态度与解释策略 一、前言 二、《论语》的诠释学问题性 三、理解态度:以心比心 四、解释策略:经文互解 五、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构想以及朱子的难题 第五章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对《孟子·万章》篇的诠释学解释 一、前言 二、“知人论世”的两种解读立场 三、关于“以意逆志”的初步说明 四、朱子对“以意逆志”一段的解释 五、两项原则的内在关联 工夫论 第六章 知行与经权——作为诠释学模式的先行分析 一、前言 二、知行问题 (一)伊川论知行 (二)朱子论知行 三、经权问题 (一)经的概念史 (二)经与权 四、知行与经权 第七章 知行与读书——诠释与工夫的先后与相即关系 一、前言 二、工夫论释义 三、知行与致知涵养 四、由知行到经典诠释 五、结语 第八章 体与用——朱子体用论衡定 一、前言 二、体用概念的形式溯源:虚体用的本体论 三、体用概念的内容继承与转化 (一)胡瑗论体、用、文 (二)伊川以“理一分殊”解《西铭》之体用 (三)伊川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四)横渠之“心统性情”与伊川之“心兼体用” (五)邵雍论体用 四、体用概念的新造 (一)周濂溪论太极与动静 (二)朱子顺濂溪之太极动静而言体用 五、朱子体用论的分判 转向论 第九章 自主与依他——朱陆异同的诠释学转向 一、宋明儒学之分系及其伦理学意涵 二、伦理问题的转向 三、朱子:由他律伦理学转向自主诠释学 四、陆象山:由自律伦理学转向依他诠释学 五、朱陆异同的诠释学问题性:探究与独断、自主与依他 结语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