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字数: 322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黄俊杰|主编:黄俊杰
  • 商品条码: 97875617852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9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黄俊杰,1946年生于台湾高雄县。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儒学”研究计划总主持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以及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和第55届学术奖(2011)。
目录
自序 导论 论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关系——以朱子对《四书》的解释为中心 一、引言 二、哲学建构对经典诠释的支配性:朱子不离不杂的二元架构下的经典解释 三、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紧张性 四、迈向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的动态平衡 五、结论 东亚儒学的视野 “东亚儒学”如何可能? 一、引言 二、方法论的个体论的挑战:津田左右吉对“东洋文明”的批判与否定 三、作为思想发展结果的“东亚儒学” 四、作为思想发展过程的“东亚儒学” 五、“东亚儒学”研究的新课题 六、结论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现况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现况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研究的展望 论东亚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中的两种张力 一、引言 二、经典中的普世价值与解经者的时空特性之间的张力:性质、原因及其展现 三、解经者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 四、结论 论东亚遗民儒者的两个两难式 一、引言 二、第一个两难式:“仕”与“隐”的抉择 三、第二个两难式:“文化身份认同”与“政治身份认同”的融合与撕裂 四、结论 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 一、引言 二、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域的身体 三、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域的身体 四、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域的身体 五、作为隐喻的身体 六、结论:东亚身体论的三个命题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 一、引言 二、中国思想史中的“身体观”之特质 三、作为思维方式的“身体” 四、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 五、作为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 六、结语 《论语》的诠释 孔子心学中潜藏的问题及其诠释之发展——以朱子对“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为中心 一、引言 二、朱子的诠释典范及其方法论基础 三、朱子诠释典范的批判(一):整体论的批判 四、朱子诠释典范的批判(二):内在论的批判 五、结论 如何导引“儒门道脉同归佛海”?——蒲益智旭对《论语》的解释 一、引言 二、蒲益智旭对《论语》中的生死观的解释 三、蒲益智旭对“学”、“道”与“天命”的解释 四、三教合一思潮下的《论语》解释策略:心学立场及其与阳明学的交涉 五、结论 从东亚儒学视域论朝鲜儒者丁茶山对《论语》“克己复礼”章的诠释 一、引言 二、丁茶山对“克己复礼”章的解释 三、丁茶山的解释之因袭与创新 四、结论 作为思想发展过程的“东亚论语学”——研究提案与研究资料 一、引言 二、东亚儒学脉络中的《论语》学 三、作为思想发展过程的东亚《论语》学 四、结论 《孟子》的诠释 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 一、引言 二、孟子运用经典的两个脉络 三、孟子解读经典的两种方法 四、结论 《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会史诠释 一、引言 二、古代中国的年龄观与敬老价值观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习惯 四、结论 从东亚儒学视域论朝鲜儒者郑齐斗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知言”、“养气”、“集义”:郑齐斗的孟学诠释 三、郑齐斗的孟子学诠释之思想史定位:东亚儒学的视域 四、结论 东亚近世儒者对“公”“私”领域分际的思考——从孟子与桃应的对话出发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思想中“公”“私”概念的发展 三、东亚儒者对“公”“私”领域关系之看法:以《孟子·尽心上》的解释为中心 四、结论 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 一、引言 二、20世纪孟子学研究的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三、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 四、结论 参考书目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