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

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曾繁旭
  • 商品条码: 97875426514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曾繁旭,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年—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人学传播与没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井兼任《南厅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科学传播、风险沟通、新媒体与公众舆论等。出版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二三联书店,2012年)。在Chinese Jourl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学研究》(台湾)、《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开放时代》等境内外学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底层的行动vs底层的声音 一、从公民行动到公共协商 二、调停者角色:中国传媒与公共协商 三、媒体化的公民行动 四、本书分析框架:互激模式 五、案例、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迁中的行动剧目:十年网络公民行动的数据分析 一、互联网与公民行动剧目 二、行动剧目研究 三、十年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四、行动剧目的变迁趋势 五、行动主体的差异 六、议题领域的差异 七、线上和线下行动剧目的关联 八、剧目变迁的逻辑与边界 第三章 虚拟组织:互联网与中国公民行动新模式 一、中国的业主维权行动 二、互联网和抗争政治 三、个案选择与方法说明 四、虚拟组织的运作方式 五、运动企业家引导下的虚拟组织 六、虚拟组织何以能够避免风险 七、虚拟组织的潜力和限制 第四章 地方媒介体系:传统媒体如何支援公民行动 一、地方媒介体系与都市公民行动 二、地方媒介体系作为研究变量 三、个案选择:广州媒介体系 四、广州媒介体系如何推动都市公民行动 五、广州媒介体系如何塑造本地、全国与国际舆论场 六、重新理解地方媒介体系 第五章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影响力 一、新意见阶层? 二、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形成 三、议题选择和方法说明 四、网络意见领袖社区与议题关注度 五、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 六、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内部联动及其特征 七、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三大圈层 八、新群体的积极介入及其潜能 第六章 公民行动的升级:从邻避运动到政策倡导 一、行动诉求的转换 二、从四个案例看公民行动的诉求升级 三、媒体环境与互激效应 四、运动企业家的文化、框架及其诉求 五、“为了公共利益”的行动? 第七章 公民行动的激进化:社会化媒体与逾越界限的行动 一、激进化的趋势 二、逾越界限的行动如何产生 三、案例与方法 四、社会化媒体上的恐慌信息扩散 五、社会化媒体上的动员:怨恨感与崇高感 六、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压制与反弹 七、拐点的出现 第八章 公民行动的调停:框架整合与公共协商 一、传统媒体的框架实践 二、传统媒体的能动者角色 三、框架整合作为重要变量 四、框架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技巧 五、框架整合与公民行动的结果 第九章 公民行动的多重扩散:行动者网络与运动家族形成 一、中国社会运动:彼此绝缘vs.跨地扩散 二、社会运动领域的扩散研究 三、对两个运动家族的观察 四、多重扩散的形态:运动家族的基因同构 五、多重扩散的渠道:行动者网络 六、多重扩散的机制 七、中国语境下的多重扩散模式 第十章 中国媒体与公民行动的互激模式 一、互激模式与公民行动 二、互激模式与公共协商 三、互激模式与中国媒体 四、互激模式及其他理论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