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总体性视域中的德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随园文丛

马克思总体性视域中的德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随园文丛

  • 字数: 24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孙迎光//徐青|总主编:王小锡
  • 商品条码: 97875426539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3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徐青,男,1986年生,籍贯江苏省淮安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思政辅导员、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生。2008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占文学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马克思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15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德育学科的研究。先后公开发表了多篇论文,2013年参加了江苏省交通系统优秀论文评选,取得三等奖;2014年参加了江苏省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优秀论文评比,取得二等奖;参与了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途径研究》((2012ZDAXM002))的研究。工作期间,多次获得优秀辅导员、军训工作优秀指导员、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孙迎光,男,1959年生,籍贯江苏省如东县,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持江苏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与伦理矛盾》(2003年)、《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研究》(201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 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2013), 高等学校政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个人专著《诗意德育》获得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学术研究的敬重感与教科书哲学对存在的遮蔽 第一节 学术研究的敬重感 第二节 教科书哲学对德育学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是德育追求的生存方式 第一节 把握社会现实与德育理论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总体性思维的维度及德育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与德育的历史方位意识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德育说理思考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德育问题与理论自觉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德育问题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向度的德育理论自觉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教育的澄明之境 第四章 马克思的历史过程思想与德育中的成人观 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成人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该观念 第三节 自发的成人历史过程中的自觉的成人活动 第四节 感觉与成人活动 第五章 物化与异化批判理论与当代德育反思 第一节 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与当代德育反思 第二节 教育中的拥有、显现与仿真 第六章 劳动创造人之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存在论意义 第一节 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一种假说 第二节 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的异同 第三节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意义 第四节 德育使人向普遍性提升 第七章 自然限制的不断退却与个性教育 第一节 自然限制的不断退却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 人格扩张、主体膨胀与个性发展 第三节 德育成人的方向性 第八章 全面发展教育价值与完整的人教育追求 第一节 价值与德育价值链 第二节 教育的价值、认识、实践三重关系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 第四节 马克思的“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德育的启示与指向 第九章 三大存在形式与个性教育 第一节 三大存在的发展与德育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节 个性与个别性的区别 第十章 拯救式德育与教育乌托邦 第一节 拯救式德育写作模式 第二节 教育中的乌托邦情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