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

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

  • 字数: 32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朱振
  • 商品条码: 97875426548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当代英美法哲学中,权威理论的重新兴起与20 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与实践哲学在法 律哲学中的广泛吸收与运用紧密相关。法律哲学之权 威理论不再只是讨论合法性论题,而是扩展到在法律 功能、行动理论以及规范逻辑的层面上分析权威的概 念、行动理由的性质、规范性的来源以及法律与道德 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研读权威理论已经成为理解 当代英美法律哲学的一个关键。朱振著的《法律的权 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集中处理法律和政治哲 学中的权威理论,涉及到权威的概念分析、正当性辩 护以及相关的方法论问题,跨越法律、政治和道德哲 学,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色。约瑟夫·拉兹是当今研 究权威理论的代表,也是本书主要的研读对象。他为 捍卫法律实证主义提出了“来源命题”,即一种强分 离命题,主张法律与道德之间必然不存在关联。拉兹 的这一主张要解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承认规 则所设置的合法律性判准能否包容道德。其中他最具 理论贡献的是以权威论据捍卫来源命题,同时还以权 威论据批判安置命题与融贯命题。因此,拉兹对法律 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为法律理论引入了道德哲学和政治 哲学的权威概念,并以权威命题来解决法律哲学关于 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争议。本书也就是在实践哲学的 语境中围绕实践理由、权威与来源命题批判性地研究 拉兹的权威法哲学,并引入以菲尼斯为代表的自然法 的权威论,以形成在观点和方法上的比较研究。法律 权威论已成为中国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 书对权威论题集中而理论化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深 化建构中国法治理论体系的工作,同时在实践上也有 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
作者简介
朱振,江苏徐州人。1996年—2007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相继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哲学、权利理论和司法理论。2003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副教授。2010年9月—2011年9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3年1月—4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人;2015年9月—2016年2月,台湾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Asian Legal Philosophy、《哲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201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奖、台湾大学法律学院2015年度青年访问学人奖等。
目录
导论 一、权威理论在当代西方法律哲学中的重要性 二、当代西方法哲学的实践转向 三、权威与当代西方法哲学的争论 四、本书的论证结构 第一章 权威与理由:关于权威的一般理论 一、权威的分类与拉兹所讨论的权威 二、权威的分析概念:理由 三、权威与理由:行动理由的逻辑结构 四、实践权威:一种内容独立的排他性理由 第二章 政治权威与道德自主性:悖论及协调的可能性 一、问题的来源及本章的论证框架 二、权威与自主性的冲突:沃尔夫的哲学无政府主义 三、两种不同的批判进路:拉兹和法兰克福对沃尔夫的回应 四、权威与自主性协调的可能性:来自康德的观点 第三章 再论“权威与自主性”的悖论 一、权威与证成:常规证成命题 二、拉兹对权威悖论的解决及初步检讨 三、对Shapiro Raz之争的反思与评价 四、内在理由论及其对优先命题和NJT的挑战 五、实践推理中的自主性与权威:关于“悖论”的再解决 第四章 来源命题的理论语境:基于“分离命题”的考察 一、分离命题的意涵 二、哈特/德沃金之争:承认规则能否包容原则? 三、法律实证主义的分裂:安置命题与来源命题 第五章 权威命题与来源命题:拉兹关于来源命题的论证 一、法律与权威的必然关联 二、权威命题与来源命题 三、法律与排他性理由:“对权威论据的批判”与本书 的反思 第六章 权威、共同善与内在观点 一、菲尼斯关于权威的概念分析 二、行动理由与共同善 三、“内在观点”的强版本:方法论分歧对权威论的影响 第七章 权威、法理论与法律的概念分析 一、权威命题与建构法理论的方法论 二、什么是法律的概念分析? 三、概念分析与语词分析:对德沃金“语义学之刺”的回应 四、概念分析的基础与实质:对法律实践的诠释 五、间接评价法理论与社会理解命题 六、概念分析的普遍化及其可能性的难题 七、如何理解“自我理解”:对描述性方法道德中立性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