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

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魏峰
  • 商品条码: 9787542657527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7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农村民办教师是新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职业 群体,他们以“亦师亦农”的身份在“民助加公助” 的微薄待遇下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一群体的生活史中,他们大致经历了资格获得、 全面考核、资格审查、职称评定和民转公等重要事件 。魏峰著的《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 行的民族志)》借助于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以人类 学中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民办教师政策的变迁对苏北 M县民办教师生命历程的影响,以及民办教师在这些 事件中采用个体策略与政策互动的过程。 农村民办教师所经历的各种事件都是在教育政策 主导下进行的。在正规师范生培养不足的情况下盲目 追求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得民办教师成为农村教师队伍 的主体,由于规模过大以及对民办教师的任用和管理 不善给这支队伍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改革开放后 国家开始对民办教师进行治理整顿,通过全面考核、 招考合同民办教师、资格审查、辞退不合格教师、职 称评审等措施改善了民办教师队伍素质,将民办教师 转为公办教师则最终实现了对民办教师的正规化管理 。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 性的增长。此外,政治经济宏观体制及计划生育政策 、户籍制度等具体政策的变革也影响了民办教师政策 的运行。 民办教师个体并不是被动地适应政策变革的节奏 ,在其生命历程的各种事件中,他们都积极地借助乡 土社会文化所蕴含的策略与政策进行互动。社会文化 中的人情、关系等社会网络资源和“面子”、“成分 ”等符号性资源都成为民办教师个体策略的资源,这 一切都体现了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下人们 特殊主义的行事逻辑。在发生了变迁的乡土社会,现 代政治运动的行动逻辑和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与传统 文化融合在一起,为民办教师的个体策略注入新的元 素。 在国家政策与个体策略互动的过程中,具有乡土 社会成员和科层制组织成员双重身份的基础教育行政 部门官员和民办教师围绕着各种管理活动中的资源分 配形成了一个以“情感、人情和情境”为基础的教育 政策网络。“情”是这个政策网络的核心,这不同于 西方政策网络高度理性化的特征。教育政策在这样的 网络中运作,导致了其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而 出现了弹性,政策的边界根据具体情境而伸缩;而民 办教师则在适应国家政策变革需要的同时借助个体策 略来与之博弈,以保证他们生活的基本法则不在政策 压力下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这体现了建立在乡土文化 基础上的个体策略的韧性。
目录
序 摘要 绪论 (一)论题选择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六)本书框架 (七)体例说明 一 M县的社会和教育 (一)M县的社会发展 (二)M县的教育变迁 (三)M县的民办教师 二 “任用民办教师”的任免 (一)民办教师的选择 (二)民办教师的免职 (三)民办教师资格的“失而复得” (四)人情和政治作用下的民办教师任免 三 全面考核 (一)全面考核政策的制定和地方化执行 (二)业务考核 (三)文化考试 (四)第一次考核的结果 (五)第二次考核及其结果 (六)民办教师的国家化和管理技术的进步 四 合同民办教师的招考 (一)合同民办教师招考的背景 (二)合同民办教师招考的组织 (三)合同民办教师招考的效果 (四)“内招”:一种例外情况 (五)任用、招考与“内招”:现代性的增长及其阻力 五 资格审查 (一)“对民办教师进行一次普遍的资格审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检举”和“揭发”:资格审查政策执行的关键技术 (三)“豆饼干部”:资格审查中的乡镇教办 (四)地方情境、变通政策与教育政策的地方化 六 辞退与反辞退 (一)“不够格”、“超生”与师德问题:辞退的政策原因 (二)“伤感情”、“不顾实际”与同情:辞退政策的影响与评价 (三)“闹”、“求情”和“走关系”:反辞退的三种策略 (四)情感和关系网:辞退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边界与空间 七 职称改革 (一)民办教师职称改革的背景 (二)职称改革的前提: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办教师 (三)民办教师职称改革政策的运作 (四)规范、承认抑或区隔:职改政策的实质追求与多重意义 (五)“透明”抑或“神秘”:职改政策的形式追求 八 工资待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薪粮制 (二)大集体时期:工分加补助 (三)分田到户的影响 (四)工资改革后的待遇改善 (五)工资拖欠与罢课 (六)待遇、生存伦理与抗争 九 转正 (一)“转正”的政策和进程 (二)“转正”的形式、影响因素和个体策略 (三)从“民选公”到“民转公”:基于历史和尊重人心的政策变迁 十 乡土社会教育政策运行的特征 (一)民办教师政策:在社会变迁中走向现代化 (二)以“情”为核心构成政策网络:民办教师政策在乡土社会的 运行特征 (三)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的教育政策与个体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