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出碎片化/思者大美文库

走出碎片化/思者大美文库

  • 字数: 27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黎鲁|总主编:方立平
  • 商品条码: 97875426660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黎鲁同志于1938年参加革命,正宗的“三八式” 老八路。记得80年代某年国庆节,碰巧我们两人在康 平路83号值班,就有了一次神侃,问起他的革命经历 ,他跟我谈了很久。他是1938年在上海入党的,以后 担任过大夏大学地下党的支部书记,经历过腥风血雨 的斗争。1942年到了江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部队的文教 工作,当过教员、宣传干部,我看过他刻的红色木刻 画、编辑的报刊,粗糙但很有生活气息。 许多参加革命的人是“逼上梁山”,家里穷得揭 不开锅,或遭受什么迫害与不幸。而黎鲁是另一种情 况,家境良好,有钱供他读上海美专、大学,原本可 以毕业求职,过完顺当的人生。但黎鲁是读书人,看 了进步的书走上了要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道路,并且不 惜抛头颅洒热血。他属革命部队中的知识阶层。这部 分人不是没吃没喝来革命的,他是读了书知道了苏联 ,知道了马克思,知道还有更美好的社会,于是就怀 着理想来革命了。因此,黎鲁同志以及很多类似黎鲁 的老同志有一个特点,爱思考,今天,对革命中的曲 折更敏感。他们也忠于党,但绝不会愚忠,他们总是 要想问题,要上下求索。当年他坦诚地告诉我,从地 下党到了根据地以后,对部队的一些现象不习惯。在 他原来的脑海中,根据地是无限美好的。这与我读到 一些知识型干部到延安时的有些不适应是差不多的。 大约十年前,我读他的《穿越南北中》一书,内有一 部分“车轮上的思考”,写他80年代单骑行万里,骑 自行车游历祖国山山水水途中的思考,涉及政治、经 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读了知道他退休以后的 心一直不平静。这正是由于遇上了风雷激荡的大时代 ,亲身经历于斗争的漩涡,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 运。
作者简介
黎鲁,1921年生,广东番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擅长版画、美术史论。历任上海华东画报编辑组长,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长,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 版画《告别》在苏、德、日各国书刊转载,《刺杀》、《攻打北站》、《春暖》、《满江红》、《明末群雄》在国内各书刊多次刊登。1996年出版长篇游记《八山十七水》、画集《速写十五首》。传略被收人《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
目录
“思者·大美”文库总序(方立平) 代序:不息的生命(祝君波) 题记四则 画外闲扯 心源和自然美 向金冶同志请教素描教学 汪亚尘艺术道路试析 为美育而奉献 美术非“术”之悟 “物境”的获取 岳阳书画社和专家协会书画组切磋书画艺术 孤岛时期的新华艺专 开国盛典的历史记录 附:《偶然的发现心中的珍藏》(张立俊) 《华东画报》新一期复刊词 再版的话 关于文艺干部的两次考试 附:《我参加了夏衍主持的两次文化考试》(摘录)(丁景唐) 关于《朵云》创刊的一些补充 附一:《回忆黎鲁与(朵云)的创刊》(沈伟宁) 附二:《(朵云)初期的追记》(茅子良) 出版老兵的回顾 《凌虚传》序 “孙杨伉俪画集”序文 怀念友人朱石基——写在《朱石基画集》出版之际 墨痕——《余安娜画集》序二 赵延年版画精品展上的发言 赵家璧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序 再欣赏金铭的画 读《艺途留痕》有感——致杨德康同志信 《李家庄的变迁》新版 和《潭州烽火》的有关联想 求索·创新——《徐德森画集》序文 242幅水彩诞生记实——写于《追光捕影》画集 2010年“追思杨可扬”座谈会的发言 海派文化和上海画家 韩敏画与盛唐景象 几本《陈钧德画册》的学习心得——谢陈钧德同志赠书 品读写意画家叶维忠 缉私人员武装起来 课室与校园 战斗的一年 我们要在战斗中成长 抗战期间的“第三种人” 附:《抗战期间的“第四种人”》(家严) 中日战争的社会根源 读《中国青年与党派》 附1:《展开理论斗争》(白丁) 附2:《中国青年与党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