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华语电影研究系列

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华语电影研究系列

  • 字数: 32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陈犀禾//聂伟|主编:陈犀禾
  • 商品条码: 97875495012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7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日益成为国际电影研 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华语电影跨越地域局限、注重文 化语言共同性的研究视角,呼应了两岸三地在政治、 经济、社会与文化心理层面的多元互动。 陈犀禾和聂伟主编的这本《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立足当代 华语文化政治与工业的“活实 践”,以跨地产业合作、美学流变、独立影像与都市 电影为研究切入点,以期推动华语电影的学术范式更 新,促进学科专业知识积累,为读者奉上国内外优秀 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创见。
作者简介
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学科带头人,担任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ACSS)中国区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影视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CFRS(美国中国电影研究会)顾问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研究,近年来承担“华语电影发展史”、“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华语电影:理论、历史与美学》专著,并在海内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数十篇。 聂伟,博士,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副系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区域电影、华语电影产业文化研究与当代影视文化批评。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泛亚区域竞争合作研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近百篇影视文化评论见诸《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出版学术专著《华晤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两部,主编《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等四部,译著一部。
目录
第一部分 华语电影的工业与美学 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 中国电影创作观念与市场意识的演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造就的影像改变 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走势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从向世进化型到在世共生型——华语电影文化的一种转型景观 “主旋律电影”与“和谐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 产业流变与跨地域合作 走向后合拍时代的华语电影——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合拍历程 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商业电影 华语电影在韩国——基于亚洲跨国性文化流动的考察 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产业项目流变 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 泛华人想象:李小龙电影的跨地域性策略 第三部分 华语大片产业与文化反思 试论华语大片的国际化策略 七年之痒:中国电影步入“后大片”时代 华语大片的“文化斜视”——兼论电影全球化策略中的民族价值取向 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化”选择 第四部分 独立影像与全球化面向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运动的伦理与形式美感 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 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面向 第五部分 都市魅影与空间想象 华语电影三代女明星的文化表征及其转移轨迹 中国音乐歌舞片发展的特殊道路 性问题、性角色、性场面——华语电影的新景观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上海的“缺席”及其意义 文化、美学与工业:华语电影的跨地域理论思考(代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