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观念与历史的际会--朱熹中庸思想研究(古学纵横)/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观念与历史的际会--朱熹中庸思想研究(古学纵横)/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 字数: 270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王健|总主编:刘小枫//陈少明
  • 商品条码: 97875675419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5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健编著的《观念与历史的际会--朱熹中庸思想 研究(古学纵横)》介绍了,朱熹晚岁序定《中庸章句 》,将“人心道心,精一允执”确立为吾族文化精神 传承之统绪,即所谓“道统”者。朱子依此对《中庸 》所展开的诠释与阐发,形成一经经纬纬之“统合” 系统。然其关切则在回答“大公至正”的人类社会之 如何可能的问题。朱子将“天道”观念运用于人与历 史的解说,在理论上,以人之天赋善性作为合“情” 讲“理”的社会形态之可能性依据;在实践设计上, 则着重指出,握有公权力的主政者必须学为君子,此 是实现有“道”理想的首要前提。朱子“道统”,与 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破天荒之举”(陈荣捷语),毋 宁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伟大的“精神事件” 。
目录
序序言 第一章 “精神道”如何实现于历史:“道统”之意涵(上) 第一节 溯源伏羲 中立周子:“道统”的形上理据 第二节 “卓然立人道之尊”:宋代儒者面对的历史难题 第三节 “致中和”:作为历史之体的“精神道” 第二章 “精神道”如何实现于历史:“道统”之意涵(下) 第一节 人“生”而能“德”:对“天命之谓性”的理解 第二节 “善的历史”如何可能:对“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第三节 重回“善的历史”:以“圣人”为“修教谓教”之主词的深意 第四节 人为目的:“道”“理”“性”之意义的互相发明 第五节 “天下平”必自“明德”始:“致中和”语境中的“格物致知” 第六节 “立天地之大义”:成就一个“见得此理”的世界 第三章 “中和”与“中庸”:一个观念与历史的普遍性问题(上) 第一节 开出观念范导历史的维度:释“庸”为“平常”的意义 第二节 “难而易”与“易而难”:对“中庸不可能”的诠释 第三节 合理与现实:对“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诠释 第四章 “中和”与“中庸”:一个观念与历史的普遍性问题(下) 第一节 “自然生存”与“可能生存”:“五谷”之喻的意义 第二节 “中道”与“天道”:“中庸”是君子的事业 第三节 有“道”必得见“道”:“价值本体”视域内的“格物”精神 第四节 “随自家规模大小去”:人人可为的“格物致知” 第五节 实现“中和”理想的现实载体:为政者与学者 第五章 “正天下大本”:一种可能的历史——以《壬午封事》《庚子封事》《戊申封事》为解读线索 第一节 “道统”内容的首次提出:关于《壬午应诏封事》 第二节 “治道”与“善生”:关于《庚子封事》 第三节 “中和”理想的治世尝试:关于《戊申封事》 第六章 “撑天拄地”:何以“道统”观念必须进入社会历史——朱熹与陈亮之辩的真实意义 第一节 “道”为历史之“体”:朱子与陈亮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 发自“道体”亦或发自“智谋功力”:朱子与陈亮之不同政治进步观 第三节 “道之常存,非人能预”:作为纯粹观念的“道心”——以《答陈同甫》之书八为例 附录:在观念与历史之间——对余英时分疏“道统”与“道学”之意义的思考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