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 字数: 20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加)威廉·韦|译者:王耀东
  • 商品条码: 978754264066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1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内容提要如下: 上世纪80年代,欧盟对华的直接 投资增长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 长,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与欧盟之间贸 易规模的扩大。直接投资为主导的工 业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该 著作的分析目的是,空间特性和欧盟 在中国的FDI的决定因素,以及解决 欧盟FDI的潜在经济体之间的结构相 似的偏离度问题(即在欧盟CEEC-8 和中国省份之间)对中国有何影响。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由威廉·韦编著。
作者简介
博士后(加拿大)、博士(爱尔兰)、双硕士(德国)。 现任加拿大麦科文大学商学院亚太管理系及亚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任加拿大亚太管理研究期刊主编并兼任亚洲教育北京官方论坛顾问及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01、2002年分获柏林经济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勃兰登堡州立理工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硕士双学位。 2002年至2006年,获全额奖学金,在爱尔兰国立利墨瑞克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从事中欧经济研究,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6年,获研究资助,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与世界著名战略管理,战略联盟专家包铭心教授合作从事加拿大对华投资及新兴市场的研究和毅伟亚洲案例的翻译工作。 在国际经济学研究方面,创立了外商直接投资偏移理论。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历任世界中国管理研究协会创始会员,中国经济学会(英国)会员,爱尔兰管理学会会员,加拿大欧洲研究学会成员及加拿大港加商会埃德蒙顿分会董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直接投资(FDI)的定义及核心理论 2.2 FDI核心理论的局限性与可行性 2.3 区位决定因素和区域决定因素 2.4 欧盟各国的扩大进程 2.5 本章小结:投资理论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中的实证论和现象学 3.2 假设与区位决定因素模型开发 3.2.1 假设区位决定因素模型的建立和变量 3.2.2 独立变量因素的正当性 3.2.2.1 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3.2.2.2 劳动力成本与人力资本 3.2.2.3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 3.2.2.4 显示出口优势的位置 3.3 假说与偏移模型的开发 3.4 研究阶段的类型与数据源 3.5 本章小结:假设与变量决定投资成效 第4章 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 4.1 欧盟的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4.1.1 直接投资的效果 4.1.2 技术转移的影响 4.2 阶段性的投资流入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国 4.2.1 投资流入与外商直接投资 4.2.2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4.2.2.1 欧中贸易与中国吸收外资的举措 4.2.2.2 欧盟FDI的重要性和大事记 4.3 欧盟在中国FDI的特征 4.3.1 FDI的区域差异 4.3.1.1 FDI在总体分布的地区差异 4.3.1.2 欧盟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 4.3.2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形式和行业 4.3.2.1 整体对华投资的形式和行业 4.3.2.2 欧盟对华投资模式的特征 4.4 中国入世以后的外国直接投资趋势 4.5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及其影响 4.6 本章小结:区域多样性与行业领域的选择 第5章 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5.1 指定模型的变量 5.2 描述性分析所选择的决定性变量 5.3 实证结果对区位的影响因素 5.3.1 基本结果和诊断测试 5.3.2 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 5.3.3 剩余空间的分析概述 5.4 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偏移的实例 5.4.1 测量结构的相似性 5.4.2 测试欧盟FDI以及预测欧盟对CEEC-8的FDI流入 5.4.3 结构相似性与欧盟FDI偏移之间关系的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区位决定因素的实证性 第6章 德国对中国和CEEC-8的投资个案 6.1 选定两个行业的根本原因 6.2 问卷设计与案例分析阶段 6.3 案例研究 6.3.1 德国对CEEC-8和中国FDI的概括 6.3.2 德国跨国公司的背景资料 6.3.3 案例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 6.3.4 专家研究结果的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德国对中国投资的经验归整 第7章 结论和概要 7.1 全书的结论 7.2 研究中的主要发现 7.3 实证结果的政策启示 7.4 研究的局限和贡献 7.5 未来研究议程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