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良知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

良知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

  • 字数: 20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李洪卫
  • 商品条码: 97875426494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正义理念十分强调基于个 体身心生命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城邦生活的修养,斯多 亚学派则凸显个体生命的“自然(宇宙本性)”特征。 近代以来的契约论从感性层面重建了古代的自然法即 个体感性主体性原则并以公共裁决实施交往的约束。 康德的双重立法重新确证道德意志的主体性和本体性 同时确定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之感性交往所必要的“ 力的平衡”原理。 儒家良知作为行动主体既有主观的道德判断力又 有实际的以“诚”和“好”为特征的直接的行动力。 “自由意志”的“感而遂通”以内在的“静虚动直” 为根据,其转折之下即是现实生命中孔子所说的“直 ”的行为方式,即“相互性”。“良知”作为内在化 于主体的“天道”构成个体自由平等的基础,同时构 成心性儒学一个独有的品质:即对“理”的信仰内化 于个体的德性即良知的体认,这种以良知为个体判据 和以公众的良知共识为公共判据的心性的“理性主义 ”就构成了以良知为根基的中国自然法的道德基础, 也即社会正义的儒学基础。良知同时还能够为构建全 球社会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提供最底层的公共基石 ,譬如“重叠共识”之重叠及其来源等。最后《良知 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作者:李洪卫) 还就蒋庆先生的论述进行讨论认为,心性挺立是“政 治儒学”的基础而不是彼此分离。
作者简介
1967年生,河北南皮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曾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集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理事等职。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正义的制度和德性建构及其原则 一、正义:社会秩序与生命秩序 (一)古希腊:正义的社会(共同体)维度和生命维度 (二)斯多亚正义:自然与理性个体的同一性 二、正义结构:平等契约与公共裁决 (一)正义与平等契约 (二)正义秩序与公共裁决 三、正义的交往原则:所有意志并存与力的平衡 (一)独立意志的确定 (二)义务、权利和所有意志并存 (三)力的平衡法则 (四)绝对命令与相互性原理 第二章 良知观念与万物一体之仁 一、良知与四心 (一)良与知 (二)良知与四心 二、良知构成与万物一体之仁 (一)恻隐之心:不忍 (二)恻隐心之源头和出处:万物一体之仁 (三)良知与万物一体证成 第三章 良知与行动 一、良知的知行合一与自由意志 (一)自由意志的知性分析 (二)康德的自由意志及其批判 (三)作为人格的自由与阳明的知行合一 二、作为行动主体的良知 (一)知行本源与身心裂合 (二)良知行动的初阶:自我裁断能力 (三)良知行动的二阶:真知是“好”是“诚” (四)良知随感随应乐不容已 三、孔子之“直”与个人正义 (一)“直”的含义及其简要区分 (二)“直”的判断 (三)直与仁 (四)直与心性修养 第四章 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及其对批评的回应 一、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 (一)自然理性:良知的普遍与理性的内在 (二)天道、平等与公共裁决问题 (三)正义平衡法则和儒家之“直” 二、良知与全球秩序的构建 (一)文化碰撞与全球伦理 (二)良知与全球法律秩序的构建 (三)软实力、超级力量与“名”“礼”之教 三、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 (一)心性与政治 (二)礼法与政治 (三)天道、良知与自然法 附录1 权利正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导出 附录2 良知学与教育——中国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