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

  • 字数: 714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刘毓庆//郭万金
  • 商品条码: 97875617689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1
  • 出版年份: 2009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序 卷一 两周礼乐制度下的《诗》学发生 一、两周礼制与《诗》之结集历程 1.宣王中兴与《诗》之第一次结集 2.平王“崇礼”与《诗经》的再度编辑 3.孔子“删诗”与《诗》之三度编辑 二、春秋《诗》学及其变迁 1.《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 2.会盟燕享与诗礼风流 3.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 三、孔门《诗》学及其承启意义 1.《诗经》的文化使命 2.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3.子夏家学、诗学及其对孔子诗论的发展 卷二 战国争鸣中的《诗》学传播与诠释学的发生 一、诸子争鸣与《诗》学的传播 1.战国反《诗》学思潮与《诗》学危机 2.战国纷乱与《诗经》传本的歧出 3.战国《诗》学传播及其中心之转移 二、战国儒书引《诗》论《诗》的不同价值取向 1.子思派《诗》学及其道德化倾向 附:子思派著作引《诗》称《诗》表 2.公孙尼子与战国诗乐理论 3.孟子《诗》学与王道政治 4.苟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三、战国《诗》论与《诗经》诠释学的出现 1.《孔子诗论》对孔子诗学的发展及其心性解诗倾向 2.《诗小序》的产生与诗“美刺”评价体系的确立 3.《尔雅》的出现与《诗经》诠释学的产生 卷三 秦汉皇权政治确立时期的《诗》学与经术 一、政治一体化与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传播 1.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 2.汉初《诗经》传播与四家诗的形成 3.四家诗外的诗学考索 二、走向权力中心的西汉诗学与经术 1.从诗学到经术 2.西汉鲁诗学及其价值取向 3.西汉齐诗学及其怪异性格的形成 附:董仲舒《春秋繁露》引《诗》称《诗》与今本《诗经》对照表 4.韩诗渊源及其混合性格 5.刘向《诗》说及其价值取向 附:刘向著作引《诗》称《诗》表 三、西汉末与东汉《诗》学之学术转向 1.诗学极盛与家法的形成 2.经学队伍的裂变与《诗》学的学术化 3.《诗》学内涵之变迁及其意义 4.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 四、东汉三家《诗》学及其“致用”形态 1.三家诗学命运的变迁 2.《白虎通》典制诠释规定下的《诗》学体系 附:《白虎通》引《诗》表 3.班固《诗》学的史家观照及其民俗学倾向 4.汉末诸子回潮中的《诗》学致用取向 附:《潜夫论》引《诗》表 附:《中论》引《诗》称《诗》表 五、《毛诗》的渊源及其兴起 1.《毛诗》源流与《毛诗》派兴起的内在机制 2.《毛传》战国遗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 3.《毛传》释诗特色及“兴”之意义内涵 附:《毛诗》标兴表 六、郑玄《诗》学与《毛诗》霸权的确立 1.从毛氏《诗传》到郑玄《诗》学 2.郑玄人格及其《诗》学的双重治乱理想 3.郑氏《诗》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取向 4.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 附1:《汉书》引《诗》表 附2:《后汉书》人物引《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