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语史概述

德语史概述

  • 字数: 316
  • 出版社: 上海外教
  • 作者: 编者:陈晓春|总主编:戴炜栋
  • 商品条码: 781095752X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7
  • 出版年份: 2005
  • 印次: 1
定价:¥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晓春编著的这本《德语史概述》以时间为序, 系统论述了德语的演进过程,把德语从古至今的历史 化作八个章节,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等背 景出发,分别对德语的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等方 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该书有三大亮点:收入插图58幅,图文并茂;附 制“术语译名对照表”和“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检 索查对;对中德交往历史及德语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加 以简介。 本书可供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德语教 师以及德语史研究者等使用,是读者进行德语史研究 的一把钥匙。
目录
前言 作者寄语 德语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影响(代序) 引言:关于德语的分期 1.德语的早期历史(—500) 1.1 印欧语系 1.2 日耳曼语 1.3 罗马人的统治对日耳曼语的影响 1.4 日耳曼部落及其使用的语言 思考讨论题 2.中世纪早期的德语(古高地德语,500—1050) 2.1 历史、社会和文化状况 2.2 刻印文字(6—7世纪) 2.3 前期标准语和手写语的形成 2.4 德语词汇的基督教化 2.5 语言的融合和语言区域的形成 2.6 语言的新变化和特点 2.6.1 第二次辅音转移 2.6.2 元音的变化 2.6.3 词的形态变化和发展 2.6.4 句子结构 2.6.5 构词和词汇 2.6.6 deutsch一词的由来 思考讨论题 3.中世纪中期的德语(1050m1250) 3.1 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 3.1.1 民众语言意识的产生 3.1.2 宫廷诗人语言 3.1.3 城市中语言的发展 3.2 中世纪中期德语的发展和特征 3.2.1 词汇的发展和变化 3.2.2 句式的发展 3.2.3 词的形态变化 3.2.4 语音的变化 思考讨论题 4.中世纪晚期的德语(1250—1450) 4.1 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 4.1.1 交际情况的变化 4.1.2 标准书面语言的形成 4.1.3 公文体和商业语言 4.1.4 德语实用散文的开端 4.1.5 跨地区的书写语言 4.2 中世纪晚期德语的发展和特点 4.2.1 构词和词汇 4.2.2 句型 4.2.3 词的形态变化 4.2.4 语音的发展 思考讨论题 5.近代早期的德语(1450—1650) 5.1 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 5.1.1 印刷术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5.1.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翻译《圣经》的重大意义 5.1.3 规范语法的产生 5.1.4 语言的存在形式 5.1.5 语言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范围 5.2 近代早期德语的发展和特征 5.2.1 词汇和构词 5.2.2 词法和句法 5.2.3 拼写和发音 思考讨论题 6.近代中期的德语(1650—1800) 6.1 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 6.1.1 旨在纯洁德语的语言协会 6.1.2 德语书面语言规则的确立和制定 6.1.3 巴洛克和启蒙运动对语言的影响 6.2 近代中期德语的发展和特征 6.2.1 词汇特征 6.2.2 构词特征 6.2.3 词法和句法 6.2.4 拼写和发音 思考讨论题 7.现代德语(1800—1950) 7.1 政治、社会和语言状况 7.1.1 日耳曼学的确立 7.1.2 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对语言的影响 7.1.3 语言和政治 7.2 现代德语的发展和特征 7.2.1 书写和语音的规范统一 7.2.2 各层次语言的融合和区分 7.2.3 词法和句法的发展和变化 思考讨论题 8.当代德语(1950年至今) 8.1 战后形势和语言特点 8.2 语言形式内部结构的变化 8.3 东西德地区的词汇差异 8.4 制定书写和发音规则的新趋势 8.5 德语语法的发展趋势 8.6 1996年新正字法改革的出台和受到的阻力 思考讨论题 9.德语在中国 9.1 中德在历史上的往来和相互了解 9.2 近代的中德文化交流和留德学人 9.3 对德国文化的宣传和文学作品的译介 9.4 中国的德语教学 思考讨论题 参考书目 附录 术语译名对照 人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