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城镇化与社会管理丛书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城镇化与社会管理丛书

  • 字数: 311
  •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
  • 作者: 曾守锤
  • 商品条码: 97875628321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曾守锤所著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分为两篇,研究 篇和实务篇。在研究篇中,作者应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搜集了丰富的研 究资料,并在广泛归纳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 、学习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微观背景、状况和/或影响因素、风险因素和保护 因素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从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城乡分割和户籍制度 的社会背景下,流动儿童在城市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挑战和压力?其社会适 应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的结果上存在巨大的个体 差异?相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为针对个体的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又对针对环境的行动和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 —研究与实务》实务篇则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一所公办初中参与的为期两年的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和行动,包括“以学校为本”的干预和“以家庭为 本”的介入两个部分。
作者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已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一项省部级课题(“流动儿童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正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的需求与对策——以上海市流动人口聚居区为例”)和两项省部级课题(“流动对家庭意味着什么?——流动儿童家庭生态系统的研究”、“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已发表专业论文近40篇,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获“上海市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8年)和“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2006年)。
目录
引 言 研究篇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流动儿童的定义 第二节 关于“流动儿童”的称谓 第三节 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定义 第四节 什么是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 第二章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研究 第一节 理论框架 第二节 流动儿童的生态系统 第三节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 第四节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风险因素 第五节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保护因素 第六节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反思和建议 第七节 研究结果的启示意义 第三章 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I):学习适应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学习适应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背景 第三节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状况 第四节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学校是否促进了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 第六节 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研究的反思 第四章 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Ⅱ):文化适应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适应 第二节 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背景:城乡文化差异与城乡文化等级 第三节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状况 第四节 对当前国内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研究的反思 第五章 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研究(Ⅲ):对本土实践和西方经验的反思 第一节 本土实践及其反思 第二节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侣 实务篇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 第六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I):以学校为本的干预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笔者在X学校的角色 第三节 需求评估 第四节 干预的目标和设计 第五节 干预的实施 第六节 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反思 第七章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Ⅱ):以家庭为本的介入 第一节 苗苗的案例:单一被试设计 第二节 无人监管的皮皮 第三节 让孩子在小屋中独居:流动儿童父母的无奈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