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

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

  • 字数: 234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张奠宙
  • 商品条码: 97875675021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由张奠宙所著,要说 数学教育的文字,长篇大论的易得,短小精辟的难觅 。这本以“数学教育随笔”结集的书,眼下似尚无先 例。本书的作者张奠宙教授自称是“数学、数学史、 数学教育”的三栖动物。他以坚实的数学功底,广阔 的视野,优美的文字,写下了数学小品,热点评论, 往事萦怀,序言集萃,编后漫笔等许多耐人寻味的佳 作。书中既有针砭现实、启示思索的严肃评论,也有 委婉轻松、隽永幽默的情意感悟。各种风格的文字, 把复杂的数学教育事项诠释成了一串串智慧的珍珠项 链。圈内人耳熟能详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去数 学化”、“冰冷的美丽与火热的思考”、“数学欣赏 ”等等的词语,都可溯源出于这些文字。至于书中出 现的有关话题,如刘翔的训练时间,林语堂反思“非 哈佛之人不是人”,“青霉素和芥菜卤”,“鸟巢” 与“四基”等等,发人深思。书中所收的为马立平的 名著所作的序言,关于“一所美国学校管理没有表扬 批评”的谈话,研究“数学双基教学”的心路历程等 篇目,则是现代中国数学教育颇有经典性的文献了。 《张奠宙数学教育随想集》读者为中小学数学教 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教育界的人士,也可作为教 师培训的读物,借以启迪学员的思考,乃至成为教育 作文的课题。
作者简介
张奠宙,浙江奉化人,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198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1995一1998年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成员。现兼任《高中数学课程国家标准》研制组两组长之一。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7年获全国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 长期担任数学分析和函数论课程的教学。数学研究领域为泛函分析。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杂志发表算子谱论的论文多篇。 在教学之余,从事现代数学史研究。有《陈省身传》、《20世纪数学史话》、《20世纪数学经纬》、《中国现代数学史略》、《中国数学教育史话》等著作。并有一批论文(英文)在《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等杂志发表。 1986年以后,从事数学教育研究。主持“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5年。著有《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数学方法论稿》、《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等10余种。
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数学小品 龙年说数学/3 寄数学小读者/4 《道德经》与自然数/5 把一个分数比喻为一个“学校”/6 关于“100万有多大”/7 过河取宝还是拴线拉宝? ——比喻算术和代数的区别/8 一个数学故事引出的一个概率教学案例/9 “三根导线”故事的启示/11 坐标:源于定位,高于定位/13 对称与对仗 ——谈变化中的不变性质/15 与时俱进说“对数”/17 函数单调性的无限本质/19 向量的三代家世/21 数学中的“难得糊涂”/24 数学无限的人文意境/26 陈子昂与“四维时空”/29 “离离原上草”的数学模型/30 苏轼的《琴诗》与反证法/31 “存在性命题”的古诗意境/32 “横看”与“侧看” ——黎曼积分与勒贝格积分/33 努力掌握微积分思想的精髓/34 速度:理解容易表述难/36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无法绕开平行公理/38 第二部分 热点评论 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45 “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47 学科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工程性”学科/49 “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启示/50 当心“去数学化”/53 遵守约定与自主创新/54 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56 李秉彝先生访问上海的观感和一则寓言/58 清代考据文化对现代数学教育的影响/59 从北洋水师战败想到应试教育的危害/60 研究“数学双基教学”的心路历程/63 第三部分 域外见闻 比佛学院印象/69 访韩归来/71 香港五日行/74 澳门数学教育观感/76 旅美数学教育见闻/79 参观美国蒙台梭利学校有感/84 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高中空转 ——美国奥赛教练冯祖鸣等访谈录/88 没有批评表扬的学校管理 ——与美国中学数学教师的谈话/92 第四部分 往日萦怀 研究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99 为陈省身先生写传是我毕生的荣幸/103 研究吴文俊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107 给江泽坚先生的一封信/111 致徐利治先生的一封信/114 孙泽瀛先生和他的《数学方法趣引》/116 李锐夫先生的“以礼待人”与“绅士”风度/118 记程其襄先生的博学与慎思/120 夏道行先生/123 数学证明·数学意识·数学文化 ——为萧文强先生荣休而作/125 第五部分 序言选粹 《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序/131 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序/136 《第二届数学开放题教学研讨会文集》序/138 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序/140 忻再义《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性课外活动设计》序/142 赵焕光《数的家园》序/143 沈文选等《中学数学拓展丛书》序/145 张德和《珠算长青》序/147 《陈永明评议数学课》序/151 熊斌、陈双双《解题高手》序/153 巩子坤《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的研究》序/155 《章士藻数学教育文集》序/158 陈刚《经济应用数学》代序/160 龙开奋等《数学合作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序/163 熊斌等《中学数学原创题集》序/165 忻再义《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设计与研究》序/167 黄坪、尹德好《高中数学题根》序/169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研究论稿》序/171 萧柏荣《数学教育探索五十年》序/173 莫雅慈《代数学习》序/177 黄毅英主编《数学教师不怕被学生难倒了》序/179 第六部分 编后漫笔 纪念弗赖登塔尔访问中国/185 传统和新型教学方式的结合/186 研究一下高考命题理论,如何?/187 冷静对待“高考分数”/188 祖冲之的悲剧/189 欣闻“数学教育博士论坛”/190 让“开放题教学”成为“家常菜”/191 “技巧有时是音乐的敌人”/192 也说“信息重复、信息低劣”/193 从刘翔训练的强度和效率说起/194 数学高考时间是否可延长为3小时?/195 再次呼吁延长高考数学考试时间/196 关于教师的“一桶水”/197 给中国的几何教学定位/198 《数学教学》50岁有感/199 有感于“数学教育神话”/201 关注数学教育的国际潮流/202 教育改革还是“渐进式”为好/204 为保持学术研究的纯洁性而奋斗/206 真的担心高考命题八股化/207 创新教育下的“教师主导作用”/208 有感于“线性”和“非线性”/209 忽然想起了麻将/210 又想起了“大众数学”/211 数学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212 需要研究一下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用自己的眼睛看课堂/214 要讲课,还要读书/215 “量的目的是为了不量”/216 作者要和读者平等相待/217 数学理解与科学练习/218 青霉素、芥菜卤、双基/219 “鸟巢”与“四基”/220 应试环境中的自由意志/221 自主招生考试破除“命题八股化”/222 教育也需要实现“走向世界”的知识转型/222 “非哈佛之人不是人”的流毒/224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225 合理把握“过程性”目标/226 认识论不同于教学论/227 一个新课题: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228 数学教育:文化复兴的一部分/229 关注美国加强研究中国数学教育/230 玻璃对喝水有何用?/231 有感于“百家讲坛”开讲《弟子规》/232 足球赛为何不以“技术统计数据”决定胜负?/233 创新并非要处处“优先”/234. 不要捧着金饭碗讨饭/235 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书匠也不容易/236 一则关于“奥数”的好消息/237 教学中多多关注“后半段” ——怎样上好复习课?/239 “非传统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240 有感于《中国震撼》/241 有感于刘佛年先生的“兼容并包”/242 数学的大众化和简单化/243 也要向“教书匠”学习/245 关注谷超豪先生对当前数学教育的忧思/246 第七部分 乡情杂忆 从桃花源到大熔炉 ——奉化中学忆旧/249 党的阳光照耀着解放初期的奉化中学 ——追忆戴昌谟先生/253 记解放初期奉化中学的文艺演出活动/255 60年前我在上海参加高考/258 奉化南门忆旧/260 话说“红墙外”/261 母亲曾是奉化首届人民代表/262 人名索引/26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