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孔子的乐论/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孔子的乐论/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字数: 137
  • 出版社: 华东师大
  • 作者: 江文也|译者:杨儒宾
  • 商品条码: 97875617571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7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江文也,本名文彬。祖籍福建,1910年出生于台北县三芝乡。四岁时举家迁居厦门,十二岁时母亲病故,遂又举家迁居日本。中学就读于工业学校,课余时前往上野音乐学校进修声乐与音乐基础理论。毕业后担任印刷厂排版学徒,工作之余拜日本名音乐家山田耕箨学习声乐及作曲。一九三二年参加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获得声乐奖;一九三三年再度获奖,并获藤原义江歌剧团团长赏识,聘为男中音。自此于日本乐坛逐渐展露过人的才华,在国际各项音乐比赛中屡获大奖。 一九三八年转往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理论作曲课程,课余从事中国古代和民俗音乐之研究。后因抗战时期与亲日组织“新民会”亲近而入狱,出狱后任教于北平一所回民中学,开始大量创作中国调式天主教圣歌,并于一九五。年转往天津中央大学音乐系,担任作曲教授。 一九五七年因“反右运动”而遭打压,“文化大革命”时挨批挨斗,并送劳改。“四人帮”垮台后虽获平反,恢复教职,但因多年劳改生活,历经两次吐血、数次中风而病逝。 杨儒宾,台湾省台中县人,一九五六年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 著有:《儒家身体观》(1996)、《庄周风貌》(1991)、《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1987);编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探索》(1996)、《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1993);译有《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2000)一等书。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凡例 总说 一、“乐”文化的特殊性 二、非天子,不议礼,不作乐 本论 前编 试论孔子以前的“乐” 一、古史传说的批判 二、音乐之始 三、黄河 四、黄河(续) 五、黄土与文化 六、由古代乐器联想到出土古物 七、龟甲、兽骨与祭祀 八、笛与太鼓 九、暴君与音乐 十、插话 十一、插话(续) 十二、铁一秩序 十三、乐之确立 十四、壮观的乐制 十五、舞乐 十六、夷乐的存在 后编 孔子之“乐” 一、孔子与音乐家 二、其音乐之出发点 三、孔子要人一歌再歌 四、热衷于音乐之孔子 省察(一) 省察(二) 五、意外的音乐发现 六、精密与感性 省察(一) 省察(二) 省察(三) 省察(四) 七、再论精密与感性 八、关于琴 九、孔子与琴的故事 省察 十、孔子作琴曲 十一、孔子的音乐批评 十二、孔子击磬 十三、困苦中的孔子与音乐 十四、成于乐 十五、乐与音乐 十六、乐与仁的接触点 十七、学而不倦者 十八、孔子的音乐业迹 十九、其时代 二十、乐的治国价值 二十一、《诗经》与其他 二十二、孔子批判的发展精神 二十三、尾声 附录一:孔子与音乐资料选辑 附录二:江文也研究书目选辑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