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

  •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
  • 作者: 宋生贵
  • 商品条码: 78111509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06
  • 印次: 1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艺术作学理层面的关注,讨论艺术美学问题,是《诗性之魅》的着意 所在。作者并非止于概念的重述与推敲,而是着眼于艺术精神特质的体认与 把握,因此提炼出“诗性”之说。他认为:“对于艺术而言,所谓‘诗性’ 即是,激活想象,张扬理想,传情生趣,创造美境。这正是艺术所应有的特 质。不过还须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其与理性无关,更无排斥之意。”“‘诗 性’一直以来与人类相伴而在,而且关系着人们的生命情调与人文精神。” 该书从“诗性”和“诗化”的概念入手,思考艺术与美的基本问题。作者推 崇“诗”“思”“史”间的对话与融通,即“借用诗的本性与方式,对美学 与艺术的本体性质问题加以分析与诠释”。
目录
1 艺术的谐美之缘 1.1 原始形态中艺术与美感的同一性 1.2 原始神话表达的美感意味 1.3 艺术与美感: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承诺 1.4 美感与艺术表达的自在机缘 2 艺术的审美特质 2.1 艺术活动:人类生命情调中的绿色命题 2.2 审美发现的生命张力 2.3 审美体验的精神指向 2.4 属于人类的美的“建造” 2.5 生存实践活动与艺术审美活动的相谐而行 3 艺术的价值取向 3.1 精神之约 3.2 绿色之洲 3.3 品质之辨 3.4 拒绝屈就 4 艺术情境的意味 4.1 有“意味”的情境 4.2 一个“情境”就是一个艺术世界 4.3 情境与“解” 4.4 入境与美感 5 艺术的想象之要 5.1 想象力与主体精神的张扬 5.2 想象力与灵感冲动及创造潜能 5.3 想象力与心理世界及生存境界的调适 5.4 想象力与审美发现及独特的审美体验 5.5 想象力萎缩及生命情调缺失的现象分析 5.6 想象力萎缩原因探略 6 艺术的人文内涵 6.1 艺术活动与文化心理结构 6.2 关于“法天贵真” 6.3 关于“中和”为美 6.4 关于“团圆”轨迹 6.5 关于“虚静”“恬淡” 6.6 关于“虚实相生” 7 艺术的地域涵养 7.1 人地关系中的美学之质与艺术体现 7.2 环境——美意识与艺术 7.3 乡土情结的美学潜势 7.4 关于艺术的协调演进 8 艺术的接受之维 8.1 艺术接受及其过程 8.2 艺术接受的发生与展开 8.3 艺术接受中的主体性 8.4 艺术接受中审美序列的有机建构 9 艺术批评的意义 9.1 艺术批评的作用与意义 9.2 艺术批评的形式 9.3 艺术批评的方法 9.4 艺术批评模式的当代转化 10 艺术的审美教育 10.1 美育的要义 10.2 艺术美育与生活情趣及生存智慧 10.3 人类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启示 10.4 新世纪的生存智慧与艺术情思 10.5 艺术美育的当下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8幅)及品评短语 齐白石:《春风万里》 吴昌硕:《幽兰》 黄宾虹:《湖山圣境》 陈少梅:《远眺》 [法国]安格尔:《泉》油画 [法国]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油画) [罗马尼亚]布朗库西:《空中之鸟》(雕塑) [法国]罗丹:《沉思》(雕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