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事误判实证研究(以408件再审案件为分析样本)

民事误判实证研究(以408件再审案件为分析样本)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刘澍
  • 商品条码: 97875426530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5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刘澍(1977-),湖南隆回人,汉族,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安徽嘉闻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在《重庆大学学报》、《政治与法律》、《安徽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证明标准问题研究》等著作4部,主持 人文社会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2009年获得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2012年、2013年分别获得中国法学会青年法学论坛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2015年获得安徽社会科学界年会论文二等奖1次。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缘起 1.2 追问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宏观思路 1.4.2 具体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民事误判之基本理论 2.1 民事误判之概念辨析 2.1.1 民事误判之概念 2.1.2 民事错案与民事误判之界分 2.1.3 民事误判与刑事误判、行政误判的区别 2.2 民事误判之形成机理 2.2.1 违背司法规律 2.2.2 违背民事诉讼规律 2.2.3 推理错误:违背裁判规律 2.2.4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错误 2.2.5 审判法官的能力限制 2.3 同案同判:民事误判之界定原则 2.3.1 为什么是“同案同判”? 2.3.2 民事误判中的“同案同判” 2.3.3 民事误判中“同案同判”的分野 2.4 合法性标准:民事误判的界定标准 2.4.1 事实认定错误之具体标准 2.4.2 法律适用错误之界定标准 2.4.3 合法性标准:两大法系之共同界定标准 2.4.4 人民满意:“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误判界定标准 2.5 民事误判:必然沉没的司法成本 2.5.1 民事误判为司法正义所容忍 2.5.2 “同案同判”包含民事误判 2.5.3 民事误判是可以降低的司法成本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民事误判实证分析——以408件民事再审案件为分析样本 3.1 我国民事误判与再审现状 3.1.1 数据库的建立与指标的设计 3.1.2 数据库之运行 3.2 数据库数据反映出来的民事误判问题 3.2.1 不服当事人申请再审积极性高涨 3.2.2 法院系统对生效裁判信心不足 3.2.3 法院原审、再审生效裁判质量不高 3.3 民事误判之产生原因 3.3.1 裁判遵循“实体处理正确”标准 3.3.2 两审终审制激生民事误判 3.3.3 司法观念上重实体轻程序 3.3 4法院司法政治化 3.3.5 法院司法行政化 3.4 本章小结 4 域外民事误判预防与救济机制之考察——基于比较法的分析 4.1 大陆法系 4.1.1 德国 4.1.2 日本 4.1.3 台湾地区 4.2 英美法系 4.2.1 美国 4.2.2 英国 4.3 域外经验带来的启示 4.3.1 司法理念层面:正当性基础上的自信 4.3.2 程序设计层面:审级功能界分清晰 4.3.3 司法责任层面:信任与容忍 4.3.4 操作技术层面:判例法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民事误判预防机制之型塑——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思考 5.1 民事误判预防机制之结构性要求 5.1.1 民事误判预防机制之结构 5.1.2 民事误判预防机制的结构性要求 5.2 法官独立:预防民事误判的正当性基础 5.2.1 建立全国人大之下的法院垂直体系 5.2.2 法官只服从法律与良心 5.2.3 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5.3 程序保障:预防民事误判的基本理念 5.3.1 民事诉讼目的以保护私人权利为第一目的 5.3.2 以三审终审制维护当事人的审级利益 5.3.3 “重心前移”充实审前程序 5.4 指导性案例:预防民事误判的可行路径 5.4.1 有助于民事司法实现“同案同判” 5.4.2 有助于减少法律适用错误 5.5 本章小结 6 重构我国民事误判之救济机制——基于构建主义的思考 6.1 有限救济:我国民事误判救济之理念 6.1.1 生成性权利:民事误判救济机制之逻辑基点 6.1.2 司法谦抑:民事误判救济机制之司法品格 6.1.3 自我责任:民事误判救济机制之当事人成本 6.2 程序规制:民事误判救济机制之匡正 6.2.1 民事误判救济之主体 6.2.2 民事误判救济之客体 6.2.3 民事误判救济之启动 6.2.4 民事误判救济之运行 6.3 本章小结 7 民事误判之可接受性及证成——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思考 7.1 民事误判之可接受性原理 7.1.1 司法裁判之可接受性原理 7.1.2 民事误判之可接受性 7.2 我国民事误判可接受性之证成 7.2.1 司法公信力:民事误判宏观层面的可接受性 7.2.2 程序法治:民事误判微观层面的可接受性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