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的展望

  • 字数: 51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殷海光
  • 商品条码: 9787542617217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3
  • 出版年份: 2009
  • 印次: 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 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 本书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 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 ,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 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 ,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殷海光(1919-1969),中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考取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我国现代逻辑事业的奠基人金岳霖先生。1944年从军抗日。1947年任《中央日报》编辑、主笔,同时任金陵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1949-1969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是台湾逻辑学与科学哲学事业的开拓者,在政治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亦卓有建树,被称为“自由主义思想的领港人”、“阐发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第一人”。其学术成就在海内外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 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 一 清开道路 二 文化的定义  第一组 记述的定义 第二组 历史的定义  第三组 规范性的定义  第四组 心理的定义  第五组 结构的定义  第六组 发生的定义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 文化的变迁 A 濡化 B 文化价值的移接 C 文化与性格  二 本土运动  三 文化的罗聚形态  四 文化的特征  五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  六 文化对文化的倚赖  七 历史与文化 八 文化的繁缛化 九 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 十 文化与价值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 三 社会的层级 四 我族中心主义 五 离隔和心性凝滞 六 合模要求 七 长老至上 八 地位与声威要求 九 两性分别森严 第五章 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  一 家庭的瘦化  二 孔制崩溃  三 本土运动 A 三元里事件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定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三)五四运动的经过 (四)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五四运动的影响 (六)五四运动的批评  四 代间紧张与冲突 第六章 一个长久的论争 第七章 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 一 一个论辩 二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 A 国粹派 B 义理派 三 保守主义的基本观念 四 保守主义的批评 五 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 一 严复 二 谭嗣同 三 梁启超 四 吴虞 五 胡适 六 吴稚晖 第九章 西化的主张 一 西化言论的选择 A 胡适 B 陈序经 二 对西化主张的批评 A 全盘西化有否必要? B 全盘西化有否可能? 第十章 中体西用说 一 时代的背景 二 中心的论旨  三 批评的分析  四 影响扩大的原因  五 一个翻版 第十一章 现代化的问题 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 A 伊斯兰世界 B 印度 C 日本 二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A 器用的现代化 B 制度的现代化 C 思想的现代化  三 现代化的涵义  四 科学与社会 第十二章 民主与自由 一 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 二 对民主的正反两种看法 三 民主的优点 A 数头而不必砍头 B 民主政制比较接近自由 C 民主政制能使大家热心公共事务 D 镇制权的使用受到限制 四 民主的后进问题 五 中国的民主问题 A 在消极方面 B 在积极方面 六 自由的涵义 A 自由的几种重要概念 B 波柏尔的提示 C 自由与权威 D 言论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 世界的风暴(存目) 第十四章 道德的重建 一 民初人物的错误观念 二 传统德目的今观 三 我们所需的德目 四 东西道德的整合 五 新人本主义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二 知识分子的失落 三 时代环境的透视 A 到奴役之路 B 吾人的大环境 四 知识分子的责任 附录一 读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附录二 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并答许倬云先生 附录三 殷海光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我评 人名英汉对照 名词英汉对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