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

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

  • 字数: 483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李海清|责编:易娜
  • 商品条码: 97871122555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回溯并梳理中国本 土性现代建筑在技术上的演 变脉络及阶段性特征,廓清 其在技术上的选择机制、产 业基础、主体成长与知识建 构,考察前者与后三者之间 关系;再分别从1950年代 整体图景、中日比较和当代 实践批判这三个经纬交织的 不同理路,探讨中国本土性 现代建筑的目标回归、思维 整合和范式再造。本书凝练 并形成以下特色: 首先,既有研究多简化 为线性的技术革命史——独 立于设计实践与设计思维之 外,疏离了人与地形、气候 、物产、交通、经济乃至基 于“性格地图”的工艺水平等 因素的影响。而本书试图揭 示技术发明、传播、改进与 选择之多维动因,透过纷繁 芜杂表象提出新的阐释—— 建筑技术进步与学科生长支 持了设计实践和行业兴起; 反过来,设计实践及其社会 需求也拉动了技术创新、学 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正是以 “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作为 物质载体的这种双向互动, 扮演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 程之关键性的内在动力角色 。 其次,既有研究多受限 于政治史叙事之时间界分, 而本书更注重技术发展之连 续性,下限延至1950年代 ,思路一直伸入现当代,以 呈现技术进步较少受制于政 局影响这一历史本来面目, 把相关研究从复杂多变的政 治、经济博弈中适度抽离出 来,还原其空间形塑、环境 调控与工程实现互动关系的 认知与控制之建筑学本质; 从而试图超越基于地缘政治 和文明冲突考量的“冲击— —回应”理论模型,也试图 避免“西方”与“非西方”这类 因过于简化的身份认同二分 法而可能诱发的、难免失之 粗疏的学术判断。 此外,技术进步也并非 仅表现为技术发明的简单移 植,更可能因环境因素而发 生技术改进与选择,体现出 丰富多样的环境适应性,而 这正是中国现代建筑之本土 性和原生性面向的诱因:前 现代时期,无论中西抑或中 国内部,各地建筑传统在技 术效能上其实各有所长。如 何针对实践需求和具体环境 条件,运用设计思维加以选 择、组合与创造性改进,才 是可能真正体现学科与职业 价值的关键。
目录
致谢 前言:技术史,技术观与技术史观——关于建筑技术史研究的理论检讨 0.1 从技术史、技术观、技术观史到技术史观 0.2 技术史研究的制度安排:学科分类和学科结构 0.3 建筑技术史观的学科自主立场 第1章 绪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 1.1 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 1.2 研究内容的可能性探讨 1.3 关于研究方法 第2章 设计主体如何作决定: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选择机制 2.1 在华西方教会建筑“中国化”之技术路径 2.1.1 形式模仿:如何基于西式屋架做出屋面“举折” 2.1.2 气候适应:尚未获得深入考量的外围护结构设计 2.2 “中国固有式”建筑与“嘉庚建筑”之比较 2.2.1 “中国固有式”建筑技术模式分异 2.2.2 “嘉庚建筑”在建造模式方面的独特思考 2.3 《全国公私建筑制式图案》与抗战后方“战时建筑” 2.3.1 重新检讨《全国公私建筑制式图案》之必要 2.3.2 抗战后方“战时建筑”建造模式混合策略及其启示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尝试 2.4.1 重庆人民大礼堂:选材-结构-形式之逻辑关系 2.4.2 北京友谊宾馆:建造模式混合策略的另一种面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从木骨泥墙到“铁筋洋灰”: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产业基础 3.1 砖瓦:中国霍夫曼窑环境适应性的历史意义 3.1.1 引言:霍夫曼窑技术的发明与传播简史 3.1.2 方法:文献调查、田野调查与统计分析 3.1.3 中国霍夫曼窑建造模式的类型学观察 3.1.4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霍夫曼窑设计版本之比较 3.2 水泥与钢铁制造业之薄弱、诱因与影响 3.2.1 中国水泥工业的建立与短期发展 3.2.2 中国钢铁工业的兴起与举步维艰 3.2.3 从探明资源分布看钢铁水泥制造业薄弱之基础性诱因 3.2.4 技术产业基础对于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实践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物·群体·机构: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主体成长 4.1 人物:代表性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4.1.1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 4.1.2 建筑设计实践者 4.2 群体:基于学缘和地缘关联的隐性主体性 4.2.1 学缘与地缘:两种关联 4.2.2 从学缘、地缘关联到志趣相投而合力共事 4.3 机构:开创性的研究单位与教育单位 4.3.1 中国营造学社:由科学研究“原型”而获得成长 4.3.2 苏州工专-中大-南工:兼顾“原型”与技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术语·课程·图集: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知识建构 5.1 术语:中国建筑学人对于专业词汇的系统整理 5.1.1 《清式营造则例》与北方官式建筑术语整理 5.1.2 《营造法原》与江南民间建筑术语整理 5.1.3 西文建筑专业术语译介 5.2 课程:以“中国营造法”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建设 5.2.1 从苏州工专到南京工学院:“中国营造法”课程简史 5.2.2 不同时期“中国营造法”课程教学状况 5.2.3 横向比较: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不同宗脉 5.3 图集:不同指向的努力与相近背景的学理 5.3.1 梁思成、刘致平与《建筑设计参考图集》 5.3.2 刘敦桢、陈从周与《中国建筑史参考图》 5.3.3 赵正之、陈文澜与《中国建筑营造图集》 第6章 回归·整合·再造:“中国问题”的凸显与解答 6.1 从两个切片看1950年代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之技术发展的整体图景 6.1.1 《建筑学报》:反映建构本土建筑技术体系的国家意志 6.1.2 “全国厂矿职工住宅设计竞赛”与本土技术的登场 6.2 与日本的比较:分离与整合的历史逻辑 6.2.1 日本经验:从未真正因细分而割裂的“专业” 6.2.2 建筑与工程:院系名称演变及课程设置比较 6.3 当代实践批判:建造模式现代转型视角下的乡村建筑 6.3.1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末期内容反映观念转变 6.3.2 乡村建筑建造模式现代转型凸显的“中国问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全球视野的综合生产观与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之成长 7.1 建造模式如何深度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 7.1.1 基于建造模式选择的建筑设计决策 7.1.2 中国人还能怎样盖房子:建造模式现代转型宏观检讨 7.2 超越“本土性”原有内涵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展 7.2.1 谋求文化包容必须跳脱单一的视觉形式诉求 7.2.2 亟待开垦之地:基于能量与环境议题,与学科史协同 图表资料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