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及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证)/哈工大法学文丛

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及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证)/哈工大法学文丛

  • 字数: 323
  • 出版社: 法律
  • 作者: 宋健强
  • 商品条码: 978751180357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10
  • 印次: 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系对国际刑事司法中的核心问题——“司法说理”的境界与方法 ——的首次 系统阐述,经典样本取自国际刑事法院三个《确认起诉裁决》和其他重要 裁决,同时兼 顾相关规范解释与价值思辨。 国际司法裁决是国际正义的文字表达,分为“程序说理”与“实体说 理”两部:前者 代表“程序正义”,后者代表“实体正义”。展现“程序正义”,“程序 说理”就要完整、翔实; 展现“实体正义”,“实体说理”就要细致、缜密。 “司法应当说理”(定性),大道理已经讲了很多;“司法如何说理? ”(定量),行动 总是手足无措。国际刑事法官都是法学精英,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展示说理 素养与技能, 值得读者高度关注。
作者简介
宋健强(法定姓名宋建强),男,1964年生于哈尔滨野战军营,中共党员。1982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学上、硕士,2005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导师郭自立教授。现为哈尔滨工业人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实践教学部主任,曾在《刑事法评论》、《刑法论丛》、((刑法评论》、《国际刑法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司法))、《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国际法与比较法论坛》、《哈尔滨工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法制日报》、《税务研究》、《国外法学》(现《中外法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词典、辞书、法规十余部,发表重要演讲10余次。代表作:《国际刑事司法制度通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2万字);“苏丹情势对《罗马规约》第13条第2款的整合解释”(《刑法沦丛》第12卷);“国际刑法哲学:形态、命题与立场”(《刑事法评论》第20卷);“和谐世界的‘国际刑事法治’——对国际刑法的价值思考”(《中国刑法杂志》2007年第2期);等等。 人生信条: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法律的价值在于经验,学术的价值在于自立,教学的价值在于灵动。
目录
上部 程序说理 第一章 司法说理与裁决“目录”/3 一、“目录”的由来:法官裁决没有篇幅限制/3 二、裁决体系实证:三份“目录”的表面印象/7 (一)检察官诉卢班加案:拥有三级标题的裁决目录/7 (二)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拥有四级标题的裁决目录/9 (三)检察官诉贡博案:拥有六级标题的裁决目录/13 三、本章小结/17 第二章 司法说理与详密“引证”/20 一、导论:司法说理需要“引证”吗?/20 (一)ICC司法裁决“引证密度”实证观察/20 (二)司法说理与学术演绎异曲同工/21 二、司法说理需要怎样“引证”?/23 (一)“引证方式”惯例/23 (二)“引证质量”惯例/25 (三)法律文书的“引证”与篇幅限制/26 三、本章小结/27 第三章 人犯介绍与程序历史陈述/29 一、怎样介绍人犯?——“司法说理”的理念与人性基础/30 (一)可以介绍什么?——三份《确认起诉裁决》的实证观察/30 (二)不可以介绍什么?/34 二、怎样介绍“程序历史”?——“透明司法”的逻辑前提/35 (一)“程序历史”陈述状况实证观察/35 (二)价值评判/37 三、本章小结/38 第四章 “程序问题”的集中回应/40 一、“程序问题”:议题能否锁定?/40 (一)对“问题”的两种理解/40 (二)“程序历史”等不属于“程序问题”/41 (三)“管辖权与可受理性争议”究竟属于何种“问题”?/41 (四)“证据的基本问题”是否属于“程序问题”?/42 二、经典“程序问题”讨论/43 (一)管辖权与可受理性异议/43 (二)指控文件形式异议/46 (三)证据披露程序异议/48 (四)迟延提交意见异议/50 (五)文件接触权利异议/52 三、本章小结/53 本章特别附件:为了“被告的正义”——ICC证据披露之争/54 第五章 “证据基本问题”的司法阐述/124 一、“证明标准”的司法阐述/125 (一)一般规范考察/125 (二)检察官诉卢班加案/125 (三)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126 (四)检察官诉贡博案/127 二、“证据判断方法”/“证明原则”的司法阐述/128 (一)一般规范与学理界定/128 (二)检察官诉卢班加案/132 (三)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136 (四)检察官诉贡博案/137 三、本章小结/141 第六章 “质证”与“确证”的司法阐述/144 一、检察官诉卢班加案/145 (一)对辩方异议的分析/145 (二)对控方异议的分析/151 二、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154 (一)没有律师在场的“录音笔录”是否具有可采性?/155 (二)死亡证人的单纯“手稿”(manuscript)是否具有可采性?/157 (三)识别疑犯的录像没有全部使用法定工作语言是否具有可采性?/159 (四)不在攻击现场的控方证人提供传闻(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报告)是否具有可采性?/160 (五)对未成年证人的会见笔录欠缺程序保障是否应当降低证明力?/161 (六)缺乏加强/补强证据支持的三位匿名证人陈述摘要是否具有可采性?/163 (七)听讯中出示的同期受伤或机构照片是否具有可采性?/165 (八)四位被预防性迁移的证人证言是否具有可采性?/166 (九)控方在会见四位证人之前就与四人有过联络,这是否会影响证词的可靠性?/166 (十)具有“证人一疑犯”双重地位的四位证人,其证言的证明力如何?/167 (十一)对第258号死亡证人的会见笔录是否具有可采性?/167 (十二)问题丛生的第166号证人的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169 (十三)“类似事件理论:类推证明模式”是否适用?/172 (十四)被害人的参诉申请书是否具有可采性?/173 三、检察官诉贡博案/173 (一)概述辩方总体异议并作出裁断/173 (二)在“程序问题”中列出专项议题分别解决/173 (三)在本案“实体说理”中附带解决/174 四、本章小结/174 下部 实体说理 第七章 “国际犯罪论体系”的学理与规范考察/179 一、“犯罪论体系”:刑法理论演化的风向标/179 (一)“犯罪阶层体系”:“刑法学发展史上的砖石”/179 (二)含义、射程与立场嬗变/181 二、“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视阈与新佐证/192 (一)一般学理考察/192 (二)一般规范考察(《罗马规约》)/200 v三、本章小结/208 第八章 “国际犯罪论体系”实证考察(一)/211 一、检察官诉卢班加案“实体说理”体系图示/212 二、“犯罪的物质要件”相当于“该当性”吗?/212 (一)“犯罪语境”/“背景情况”/213 (二)“特定要素”/“具体行为”/214 (三)“语境关系”/217 三、“罪刑法定原则与法律认识错误”相当于“违法性”吗?/218 (一)裁判内容/218 (二)考察结论/220 四、“刑事责任/责任模式”相当于“有责性”吗?/221 (一)一般规范解读/221 (二)本案“责任模式”考证/223 五、本章小结/232 第九章 “国际犯罪论体系”实证考察(二)/236 一、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实体说理”体系图示/237 二、“犯罪的物质要素”分析体系/238 (一)“犯罪语境”/“背景情况”:存在国际性武装冲突/238 (二)“特定要素”/“具体行为”/238 三、“刑事责任/责任模式/主犯”分析体系/242 (一)“分析范围”:主犯抑或从犯/242 (二)当事人与参与人各方立场/243 (三)“犯罪控制理论”Vs.“客观归责原则”/244 (四)共同正犯与共同间接正犯:国际犯罪的“主犯”/245 四、公开有力的“法官不同意见”/255 (一)确认起诉标准不能松懈/255 (二)四项指控缺乏“犯意”/256 (三)第3项指控不该确认?/257 五、本章小结/258 第十章 “国际犯罪论体系”实证考察(三)/261 一、“国际犯罪论体系”:老话题与新视阈/261 二、“国际犯罪论体系”宏观实证:检察官诉贡博案/264 (一)本案“国际犯罪构成体系”的基本特征/264 (二)本案“责任模式构成体系”的基本特征/267 (三)初步考察结论/268 三、对《规约》和本案微观“犯罪构成体系”的深入考察/272 (一)一般规范解读/273 (二)本案体系实证观察/274 四、对《规约》和本案“责任模式构成体系”的深入考察/277 (一)《罗马规约》“责任模式”差异及其特性概述/277 (二)本案前期裁决回顾:“责任模式”属于“定罪”问题/280 (三)本案“责任模式”体系考察/284 五、“一项行为可构成一罪或数罪”的再考证/297 (一)法系规则差异一般回顾/297 (二)本案实证/297 六、本章小结/299 附录/303 一、ICC《确认起诉裁决》目录/303 (一)检察官诉卢班加案/303 (二)检察官诉卡坦加和楚伊案/305 (三)检察官诉贡博案/307 二、法庭关键词索引(中文/英文)/312 (一)总类/312 (二)程序类/315 (三)实体类/320 三、法庭关键句索引(中文/英文)/328 四、ICC法规摘要/345 (一)管辖权、可受理性和适用的法律(《罗马规约》)/345 (二)刑法的一般原则(《罗马规约》)/353 (三)预审分庭的职能(《罗马规约》)/357 (四)审判前确认指控(《罗马规约》)/361 (五)犯罪构成(《犯罪要件》)/363 (六)文书写作(《法院条例》)/364 参考文献/366 后记/38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