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周刊口述史(一个时代一群人一本杂志一个传奇)/新周刊十周年系列丛书

新周刊口述史(一个时代一群人一本杂志一个传奇)/新周刊十周年系列丛书

  • 字数: 300
  • 出版社: 漓江
  • 作者: 新周刊
  • 商品条码: 7540737891
  • 版次: 1
  • 开本: 24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06
  • 印次: 1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新周刊》1996年创刊至今,已形成包括《时代周报》、《香巴拉》、 广州新锐贰千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飘壹代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在内的媒体方阵 。踏入第十年,新周媒体方阵继续以“新锐”与“创意”为方法论,在成为 真正的“观点供应商、资讯整合商、视觉开发商、传媒运营商”的轨迹中踏 实前进,实现杂志品牌延伸最大化。
目录
代序 创刊辞 主创十话十说十年新锐史 来龙去脉《新周刊》 编辑部的 孙冕:《新周刊》的前世今生 肖锋:一本杂志的意外诞生 谢立:《新周刊》,那不一样的地方 陈若云:我在《新周刊》学到了什么 傅沙:没有风格就是最好的风格 陈南豪:杂志的视觉标准与工艺标准 徐从平:新闻行业第一课 冯博:二三事 龚晓跃:一些乱七八糟的记忆 梁磊:我常常为她而忧郁 周桦:十周年里说我的八年 何树青:众人受到召唤 朱坤:是《新周刊》,不是新大洲 胡赳赳:你必须选择成为记者还是非虚构作家 严志刚:“前《新周刊》摄影师”的名头 李国庆:黄埔军校《新周刊》 裴谕新:我的新周经验 刘刚:人难忘——写给十岁的《新周刊》 邹飒:榜缘 侯虹斌:我在(<新周刊》的两年之痒 张向东:烟雾缭绕《新周刊》 晓白:热爱她如同一个初哥 李冬莉:你就是你,什么都不可代替 赵钢:那些熟悉的名字、面孔和声音带我进入传媒界 阿灿:摄影日记 陈艳涛:我的冰火两重天 黄俊杰:走廊口述史 梅林:我在《新周刊》学到的几个词 董薇:旧人回望新周路一夕欢度胜百年 朱慧:热爱“不确定” 胡尧熙:止痒 霍炬:建立独立的发行网络,《新周刊》开了先河 刘新:我与《新周刊》的结合 梁志勇:诚惶诚恐一写在《新周刊》创刊十周年之际 韩松:为今天,干杯! 刘胄人:《新周刊》,愿扬文字精善于世 我与《新周刊》之知道分子 张伯海:《新周刊》教会中国期刊如何做创意 王志纲:一个时代、一群人、一本杂志、一个传奇 刘长乐:新锐你们是做到了 刘香成:《新周刊》的十年来之不易 王鲁湘:《新周刊》,游走10年的都市顽童 吴思:以做书的方式做杂志,《新周刊》第一 何力:《新周刊》可能是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颐武:《新周刊》是都市中产身上的牛虻 潘石屹:《新周刊》永远要寻找独家观点 易中天:甚至可以说有一种《新周刊》文体了 胡润:10年来,我与《新周刊》共同成熟 李志恒:新锐人工作有策略,生活有态度 陈冠中:中国需要这样一份杂志,作为概念先导 我与《新周刊》之作者 顾铮:《新周刊》开创中国杂志摄影新时代 肖全:以朋友的方式永远玩下去 张生:给《新周刊》写东西,兴奋而痛苦 车公明:新与锐——《新周刊》十周年放言无忌 吕大乐:跟编辑聊天像“脑震荡会议” 赵铁林:世上仍有《新周刊》 我与《新周刊》之读者 吴漾:“新锐阅读”的快乐 帅很三冷:我和《新周刊》往来的十年 晓德:我与《新周刊》的两次约会 林公翔:你一定要读《新周刊》! 李耘:想起向《新周刊》致敬的岁月 张明:《新周刊》,“心”周刊 梁光:缘分从《中国不踢球》开始 李西西:新周伴我行 写在《新周刊》的边上 解读《新周刊》 “与其他杂志很不一样… 《新周刊》:发现城市之美 《新周刊》的城市叙事:以大城市为中心 非线性的消费追寻者 《新周刊》——专题策划的“教父” 《新周刊》与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脉络 当“新锐”成为一本书 《新周刊》十年大事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