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易学新探

易学新探

  • 字数: 385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李书有
  • 商品条码: 97875506127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9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李书有,生于1937年6月,1956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0年4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赴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师从著名哲学家孙叔平教授,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1973年至1975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哲学,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张岱年教授,专长于周易哲学、道家哲学、儒家伦理、佛教文化研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研修学院院长,韩国周易学会名誉会长,泰国弘易学会学术顾问。
目录
序言 绪论 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干 一、中华文化主干说之争 二、关于易学的界定 三、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干 上篇易学新探 易学特点的新概括 一、易简而神奇 二、变易而不易 三、广大而精微 四、高深而实用 五、古老而常新 易学理论体系新探索 一、易学发展历程——易术、易德、易道 二、易学理论体系——易道、易德、易术 三、从易道、易德、易术三领域弘扬易学 四、易学道、德、术理论体系及其关涉图式 道家易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一、道家学派 二、道家思想与《易》之关联 三、道家将占筮之《易》发展为哲学之《易》 四、道家易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儒家易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一、儒家学派 二、儒家思想与《易》之关联 三、儒家将占筮之《易》发展为道德之《易》 四、儒家易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阴阳家易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一、阴阳家学派 二、阴阳家思想与《易》之关联 三、阴阳家将“五行”思想引人《易》 四、阴阳家易与古代方术 《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一、《伊川易传》是程颐忧患之作 二、《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作 三、《伊川易传》是程颐的代表作 传教士与《易经》在西方的传播 一、传教士的双向文化传播贡献 二、传教士与《易经》在西方的传播 《易经》在世界的传播及影响 一、《易经》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二、《易经》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三、“世界易经大会”的回顾与展望 中篇 易学应用探索 理论《易》与应用《易》 一、《易》源于应用 二、儒道两家扩大了《易》之应用范围 三、《易》之应用体系 范蠡的政治、军事与经商方略 一、兴越灭吴的政治、军事方略 二、功成而弗居的处世之道 三、卓越的经商方略 子贡的政治、外交与经商方略 一、孔门高足 二、因材施教的英才 三、经世致用的典范 四、尊师弘道的楷模 《周易》与中国企业家的底蕴 “穷神知化”与“崇德广业” 《周易》与人居环境学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应用 一、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二、《周易》是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哲学基础 三、中正和谐也是易理的重要思想 四、《周易》研究是中国风水文化研究的基础 五、《周易》哲学指导风水文化健康发展 六、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文化与现代国际生态建筑理论 建筑与周易文化 奥运场馆建筑与周易文化之魂 一、溯源 二、选址 三、设计 四、布局 五、营造 六、护源 香泉湖国际度假区人居环境学评估 山环水抱居 ——君临紫金之人居环境学评估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风水文化复兴之路 一、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二、近代以来中国风水文化的曲折命运 三、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风水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创建“南京八卦洲周易文化苑”缘起 一、《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二、八卦洲与周易八卦天然契合 三、创建“南京八卦洲周易文化苑”的宗旨 四、创建“南京八卦洲周易文化苑”的意义 五、“南京八卦洲周易文化苑”建设的构想 六、“南京八卦洲周易文化苑”建设的实施 关于“地区形象建设”的思考 一、地区形象的形成 二、地区形象形成的诸因素 三、地区形象的类型 四、地区形象的塑造 五、塑造地区形象的作用 六、塑造金华形象刍议 下篇 易之经传评介 《周易》评介 一、《周易》简介 二、《易经》评析 三、《易传》评析 四、结语 《周易》中的阴阳思想 一、《周易》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二、《周易》中的天道观 三、《周易》中的人道观 《洪范》中的五行思想 一、《洪范》中的五行说 二、《洪范》用五行解释人事 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附录易学探索之路 李书有教授与易之探索 著名易学家李书有教授访谈记 建筑学院士与易学家对话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